青石板巷
2019-04-28 09:42 来源:散文网
篇一:青石板巷
很久很久也没走过这段路了,不记得有多久,也许是孩提时,抑或是在襁褓时,甚至是更久更久。总之那就是个记忆模糊的时代。
唯一最清晰的是仍忆得,青石板巷的排版跟过去约莫是一致的。一块块长矩形的青石板依旧平铺在地上,仍然的彼此严丝合缝,就像是一整大块天然的朴石完全嵌合在错综的巷子里,任谁也不能找出丝毫开缝的瑕疵。下雨天翠色流动,艳阳天则青光泛彩。光与色从未离开过巷子。
雨打,啪啪的响;人过,嗒嗒的叫。青石板小巷的声音从未歇止,从日升到日暮,从春潮至冬雪,不同的响音总爱腻在青石板上。也许是从深山开凿出来后石板就把沉匿已久的情绪爆发在巷子里。这倒也是顶不错的,每天都有欢愉的歌,每天都有美的享受。
巷子的尽头就是外婆的家。小时候,外婆常说:这青石块是翠色美玉的本质,只是它们不求炫华,才会成了脚下的垫石。那时候大概是我少不更事吧,那时始终不能听懂这番话。只是每天都趴在石板上美美的看着它,想着这有朝一日会成一块大大的美玉。后来我这样想了挺久的,每每有空就对青石板诉说我对它的希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不能把它唤成价值不菲的美玉,但我想我可能已经意会到了一种似美玉却更胜美玉的价值。
还记得模糊的过去的时候,我除了每天跟青石板诉愿,还总喜欢或蹲或卧的在石板与石板合缝处的小土沟乱抠一番,用手指抑或竹枝抑或外婆记事用的笔,总之一切能用的,无不被我用作抠土工具。好几次把外婆的笔抠坏了,以致于遭来“毒打”。我却始终乐此不疲,从未停止过这遭罪的事儿。有时候从小土沟里还可以抠出泥土里的小昆虫哦,若如此,又该是一番大大的趣味了。
青石板巷的倩影仍在啊!看着看着,思着思着,往事渐渐涌起,记忆慢慢地重新盈满,思绪似乎也明朗了些许,至少也是不至于模糊了。
过去的美好永远只活在记忆的剪影中,时常拿出来品一品已然是不错的了,能做的唯有常回去记忆的那个地儿去看看,让它永远活在记忆里,并让它好好的活下去。
篇二:青石板街畅想
因朋友曾酣饮阳朔西街,被他人杜撰出不少令人捧腹的细节,我记住了、也向往着这个地方。
真的到了西街,多雨的阳朔下着细雨。
西街不是悠长悠长的雨巷,手中撑着一把粉红花伞,不是古色古香的油纸伞,也不是一个人独自彷徨,我不敢奢望逢着一个丁香一般愁怨的姑娘。(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脚下确实是湿润的青石板,有江南小巷的气息,我还是不敢妄想谛听郑愁予笔下哒哒的马蹄声。但我想听到雨打芭蕉的声响,没有?雨打雨伞应有吧?高跟鞋敲击石板的清脆应有吧?可它们都哪里去了?
西街不是寂寥的雨巷。
不是向晚的青石街。
已晚上十点了,本应有夜晚的寂寥幽柔,可不宽的街两边是竞相喧闹的迪吧,鼓吹着,咚咚咚地震撼着,冲荡你的耳膜,扰乱着我已脆弱的心率,我情何堪?
这是阳朔的西街吗?
当年迷惘失意的戴望舒有雨巷可彳亍,来安顿那颗迷茫彷徨的心房。朱自清先生浴着苍茫的月光,披衣绕荷塘一圈,享受独处的妙处,享受夜的静谧,采一袖荷塘月色回来安抚“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灵,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时还是惦记江南的事。
江南灵秀小镇,是我一直神往的地方。
我畅想一改平素的状态,慵懒地静静地坐在一个酒吧一隅或小店的门前,一个人独酌,最好邀几个随性、感性的死党,喝着有一口没一口的小酒或热饮,闲聊着乱諞着,今朝有酒醉今朝,谈完春华秋实,也谈一下春花秋月;有、或者没有花前月下的故事都无关要紧,谈谈钓鱼岛的纷争也无妨。前言不搭后语,八卦小道,孩子老公,天马行空……
但绝对不能喧哗不能闹,有一句没一句,喁喁私语就是境界。
要一些背景音乐。
什么好呢?
反正得用秀腿踢出迪吧的嘈杂与怪异,最少在心里。
信手招一曲阿炳的《二泉映月》,忧伤凄婉,易感的双眼也随之婆娑迷离。
换一曲纯纯的轻音乐,《一帘幽梦》。之后唤来箫或二胡或古筝演奏的《化蝶》,踏着优雅的三步,也做一次庄周的美梦,弄不清你是蝴蝶还是蝴蝶是你,飞起来,飘飘然……
让鸿鹄在空中展翅,我们就做燕雀在低空翱翔,或做一个正在捉老鼠的猫头鹰,但绝对不能臆测、更不能以“吓”来吓唬“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当头而过那高洁的凤凰,活在有老鼠吃的当下眼下就知足吧。在岁月的窗口,谁能抵住容颜、体力像莲花瓣般凋落,和着淡淡的悲喜忧愁,迈开左脚再迈右脚,走好眼下的路……
陶渊明早早就告诉人们:“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一语中的,好深刻。又很高远,非吃五谷杂粮之徒容易练就的。也许这是五柳先生喝菊花茶或饮菊花酒后的修行,或者如同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这只是一个理想生活的标杆。
我们大多数人爱热闹爱群居,也爱宁静爱独处,同朱自清先生一样。热闹的时候,我们溶化了;宁静独处的时候,沉甸甸的,我们是自己。
人,需要有阶段性的沉淀,以免走失。青竹笔直,就是有一段一段的小结。
广西有一种民乐,叫静心碗。看上去就是一个吃饭碗,可是你的手在碗沿一抹,那声音瞬间又幽又悠,似乎能把你的魂儿带走,渐远渐逝……
要么,也不要萨克斯的扭捏,不要二胡、古筝、箫的凄婉忧伤,请一个艺人,或坐或站,手捧一个静心碗,就在我们旁边抹呀抹……
或者我们自疗,一个个都端着一口静心碗,在抹声中穿越,回访那原生态的无声世界……
篇三:青石板巷
很久很久也没走过这段路了,不记得有多久,也许是孩提时,抑或是在襁褓时,甚至是更久更久。总之那就是个记忆模糊的时代。唯一最清晰的是仍忆得,青石板巷的排版跟过去约莫是一致的。一块块长矩形的青石板依旧平铺在地上,仍然的彼此严丝合缝,就像是一整大块天然的朴石完全嵌合在错综的巷子里,任谁也不能找出丝毫开缝的瑕……
很久很久也没走过这段路了,不记得有多久,也许是孩提时,抑或是在襁褓时,甚至是更久更久。总之那就是个记忆模糊的时代。
唯一最清晰的是仍忆得,青石板巷的排版跟过去约莫是一致的。一块块长矩形的青石板依旧平铺在地上,仍然的彼此严丝合缝,就像是一整大块天然的朴石完全嵌合在错综的巷子里,任谁也不能找出丝毫开缝的瑕疵。下雨天翠色流动,艳阳天则青光泛彩。光与色从未离开过巷子。
雨打,啪啪的响;人过,嗒嗒的叫。青石板小巷的声音从未歇止,从日升到日暮,从春潮至冬雪,不同的响音总爱腻在青石板上。也许是从深山开凿出来后石板就把沉匿已久的情绪爆发在巷子里。这倒也是顶不错的,每天都有欢愉的歌,每天都有美的享受。
巷子的尽头就是外婆的家。小时候,外婆常说:这青石块是翠色美玉的本质,只是它们不求炫华,才会成了脚下的垫石。那时候大概是我少不更事吧,那时始终不能听懂这番话。只是每天都趴在石板上美美的看着它,想着这有朝一日会成一块大大的美玉。后来我这样想了挺久的,每每有空就对青石板诉说我对它的希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不能把它唤成价值不菲的美玉,但我想我可能已经意会到了一种似美玉却更胜美玉的价值。
还记得模糊的过去的时候,我除了每天跟青石板诉愿,还总喜欢或蹲或卧的在石板与石板合缝处的小土沟乱抠一番,用手指抑或竹枝抑或外婆记事用的笔,总之一切能用的,无不被我用作抠土工具。好几次把外婆的笔抠坏了,以致于遭来“毒打”。我却始终乐此不疲,从未停止过这遭罪的事儿。有时候从小土沟里还可以抠出泥土里的小昆虫哦,若如此,又该是一番大大的趣味了。
青石板巷的倩影仍在啊!看着看着,思着思着,往事渐渐涌起,记忆慢慢地重新盈满,思绪似乎也明朗了些许,至少也是不至于模糊了。
过去的美好永远只活在记忆的剪影中,时常拿出来品一品已然是不错的了,能做的唯有常回去记忆的那个地儿去看看,让它永远活在记忆里,并让它好好的活下去。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