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年轻
2019-04-28 09:42 来源:散文网
篇一:那个时候,我还年轻
小朋友们都说喜欢春天,因为那时候还太小不懂春夏秋冬的交替,你若是非要问他问什么她会喜欢春大概他会这样回答你,春天小朋友们会成长会长的很快,|“夏冬秋不成长吗?”他们会说“是的,冬秋夏孩子们都在休息”。呵呵,这大概就是春与孩子们的缘分。
那时候我是个既喜欢春又特别喜欢秋的孩子,现在也不例外。
初春的正午,风拂面,有一丝丝凉,但却不至让人感到彻骨。暖阳传递的信息是爱,寥廓的麦田似一层层绿波荡漾,浩瀚。街道很干净,但却不是干净到让麦田里吹过来的枯叶显出是一种破坏。远处孩子们蓬头垢面满脸的天真,拿着风筝,有自制的俏皮而鲜活,有从商店里买来的耀眼而不奢侈。有老太太们在那里谈笑,踏青散步,这画面美丽的不可触及,让人不敢靠近,不忍破坏。这种和谐,这种温馨,靠近它,再靠近,发现那已是儿时的风景,风吹不散,我们却再触及不到。温暖的阳光与凉爽的清风恰到好处掺杂在一起,每每有这样的气息,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那个矫情得理直气壮的童年。
秋是个很好的季节,它不仅仅是个很神秘的收获节,秋日的雨露总是能揪起人无限的遐想。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姑娘,生于秋季,自然秋也会把自己的思绪渲染一些给她。那个时候我还小的不知道写作是个事么东西,只知道自己从小思绪会很多。观看了秋天那一片欣欣向荣,硕果累累诚实的秋景心里甚是欢喜,也大概是因为我是农村的孩子,秋对于我从小就定义为那个收获季节的喜悦。“秋天到,秋天到,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孑笑弯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架上挂葡萄,黄澄澄的是梨,红通通的是枣。秋天到,秋天到,田里蔬菜长得好。冬瓜披白纱,茄子穿紫袍。白菜一片绿油油,又青又红是辣椒。”这是我最喜欢的景象之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一种萧瑟之美。“还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一种晚景美到之极致。这无一不让人有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美好。
我爱春,也爱秋,她们见证了我成长的每一个步伐,记录着我的喜怒哀乐,儿时的记忆。她让我回忆起学匆匆那片课文时的童真,让我爱惜时间,指缝溜走的每一滴春雨都让人爱怜的心疼。她让我回忆起萧瑟的秋天,一年只光临人间一次,它浓缩了多少哲理,像一本耐人寻味、百看不厌的书,让人们阅读,年复一年,爱秋的人用一辈子也读不尽,享不完秋那深深地底蕴。
忆往昔峥嵘岁月,那一年24岁我们还年轻,还有很多挥斥方遒的勇气。风华正茂的我们有春用不竭的力量,更用秋赋予永不苍老的爱,新朝着猛的方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二:我还年轻
每个人都有过年轻。因为年轻,不需考虑很多后果,不需顾虑很多束缚。我可以做任何觉得对的事情。就这样,带着那份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迈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步。(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年轻时,我是笼子里的一只小鸟,迫不及待要摆脱父母的羁绊,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终于一天,破笼而出。翱翔天际时,才发现浩瀚宇宙,竟让自己迷失了方向。偌大苍穹,却无自己的容身之所。
于是我在空中四处游荡,寻找那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然而空中总会有狂风、密云、闪电,翱翔其中,久而久之,精疲力竭,身心俱疲。累了,乏了,摇摇欲坠时,才发现父母的羁绊紧紧拉着我。从没离开,他们一直默默看着我,守着我。家是什么,我不知道,但在里面会让我的烦恼与忧愁烟消云散。
年轻时,父母会骂我,打我,用种种条条框框束缚我。那时,心里总是想着自由,用那仅有的青春意气,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走出去了,才发现生活并非想象的那般美好。原来头顶的那片蓝天,是父母用双臂为我遮挡下来的。外面的世界,这般复杂和艰难。
或许等我不再年轻,等我为人父母,才能体谅父母恩情,高于山深于海。
当我们年轻时,少一点轻狂,多一点沉稳,少一点自作主张,多一点虚心接受,人生之路才不会坎坷曲折。假如能够走光明正道,我不会选择蜿蜒小径。因为我知道,我还年轻。
篇三:我,我还年轻
年轻人,都不知道何为忧愁,但是却又把自己的忧愁放在脸上。
现在,也许看透了一些事情了吧,我自己的心不会再次忧愁了,因为我不会再次被伤害了。你的离开,或者说你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我的身旁过,这样对我们来说都是好的,至少对你来说是最好的。我不能再出现在有你出现的地方,我的眼泪,在没有人的时候,会一个人默默地流着,不会再次在别人面前流下哪怕一丝的眼泪。我还年轻,我还有很多是要去做,还有很多地方要去走。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我们现在还年轻,不管我们有多老了,我们今天都比明天要年轻,所以年轻就还会冲动。然而,我,我还年轻,但是我的年轻不会再有太多的冲动,我只会将那颗冲动的心默默地留在心底那最深处,在寂寞包围着的我,我不会寂寞,因为他始终在我的身旁陪伴着我,他是唯一一个没有放弃我的,所以我不会寂寞,我的眼泪只会在他的面前流下,我的伤心事只会和他分享,然后,出现在别人面前的是另一个面孔。我自己不会再伤心,因为没有心来伤。
年轻,真好。年轻可以有很多地方需要去走走,需要认识很多很多的人,见识形形色色的世界。然而,我,我还年轻所以我也会去很多很多的地方去走走,去看看以前的老师,以前的朋友,虽然我没有多少朋友。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年轻也不是一种好的事没至少我没有体会到那种该有的朝气。我现在还年轻,但是却想是一个糟老头,或者说更像一个老老太婆唠叨不停。但是我的唠叨却没有愿意听,所以我还不是老太婆或者糟老头,因为他们的唠叨会有很多听众。所以我还年轻,我不需要听众,我只需要我自己的唠叨,我自己和我最好的最亲密的伙伴听我的唠叨就可以,因为他不会将我的唠叨向外人诉说——他自己都不知道听了多少人的叨唠呢。
篇四: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从听说凯鲁亚克的名字,到图书馆邂逅他的《在路上》,再到无意间借到这本书,然后决定翻开第一页,也许还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看完这部小说后,我发现自己已经跟着凯鲁亚克跑遍了大半个美国,甚至有种过了大半辈子的感觉。如果说一部好的作品,是让人看了之后能够思考自己现在的生活,那么毫无疑问,《在路上》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看《在路上》,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你会有一种永远不愿意丢下这本书的感觉,看了前一段,你会忍不住想要看下一段,而且是那么迫不及待。你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章节,萨尔和迪安会到那个地方,你也永远猜不到下一站,他们会遇上什么样的事情。你只是在不安中期待,期待接下来的故事,会怎样上演。
这种感觉就好比四、六级考试中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目,尽管有些单词你不认识,但是你依旧会根据自己的猜测想要读下去,然后你就会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样,在凯鲁亚克的笔下,有时候我们只能够了解大概,但是你会遏制不住内心的渴望,然后一口气读完。那种速度与激情会灌满你的整个头脑,让你有一种想要立刻上路的冲动。
如今,《在路上》已经出版五十多年了,如果凯鲁亚克仍旧在世的话,他也已经快九十岁了。但是,他的这本巨著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尽管有人说,它是美国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凯鲁亚克本人也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的灵魂人物。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垮掉的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在路上》好比一部唤醒内心野性的书,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渴望的自由在他们看来是那么轻而易得,他们是那么不屑。而我们的精神信仰,远远无法达到他们的高度,或许我们最多只能够成为一个“背包客”,借着“旅游”的名号行走在路上。
毫无疑问,《在路上》实际上的主人公不是萨尔?帕拉迪斯,而是那个在他人眼中有些神经质的迪安?莫里亚蒂。迪安是一个人人都不敢相信,但是人人都羡慕的人物,但是与其说所有人羡慕他这个人,倒不如说羡慕他的那种生活方式,永远没有烦恼,永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永远都靠着内心的那股冲动,永远生活在一种随兴所至的环境中。这个人物有点像《春风化雨》里的基廷老师,永远遵从内心的选择,抓住今天,及时行乐。而他不断追求那种在路上的感觉,其实是因为现实生活的空虚,他想要去追寻自己的信仰,哪里有他想要的生活,他就去哪里。这样的人是没有牵挂的,也是没有烦恼的,就算有烦恼,对于他来说,也根本不算什么。
如果没有迪安,或许萨尔根本就不知道何为生活,在这个世上,最可怕的不是自己的人生一片苍白,而是你的人生道路在既定的轨道里行走,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好比迪安在夜半的街头喊出的那句质问和困惑:“人类啊,你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呢?无外乎是圣童的道路,疯子的道路,虚无漂渺的道路,闲扯淡的道路,随你怎么样的道路。”而无论是什么样的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都是自己认定的。迪安也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一种苍白之中,更不会让自己的人生陷入生活的囚牢里。这样的人,无论是在五十年代的美国,还是在当代的社会,也许都不会得到很多人的承认,却无法不引来一片惊羡。
很喜欢小说的结尾,我甚至看了好几遍。“于是,在美国太阳下了山,我坐在河边破旧的码头上,望着新泽西上空的长天,心里琢磨着那片一直绵延到西海岸的广袤的原始土地,那条没完没了的路,一切怀有梦想的人们,我知道这时候的衣荷华州允许孩子哭喊的地方,一定有孩子在哭喊,我知道今夜可以看见许多星星,你知不知道熊星座就是上帝?今夜金星一定低垂,在祝福大地的黑夜完全降临之前,把它的闪闪光点洒落在草原上,使所有河流变得暗淡,笼罩了山峰,掩盖了海岸,除了衰老以外,谁都不知道谁的遭遇,这时候我想起了迪安?莫里亚蒂,我甚至想起了我们永远没有找到的老迪安?莫里亚蒂,我真想迪安?莫里亚蒂。”正如徐星说的,这是一种无可匹敌的结尾。恰好我在看完之后,天空已经接近黄昏,金星马上就要升起,只是我依旧没有找寻到自己的路,那条没完没了的路。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位大一的小朋友写的,她说自己在高考结束之后踏上了去西藏的道路,那个时候她身上带的一本书,是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朋友送给她的,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完她的文字之后,我突然有一种莫名的羡慕,羡慕这个女孩曾经去过西藏,羡慕她再去西藏的火车上拿着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尽管那次去宁海,我的身边也一直带着这本书,但我却没有那种流浪的感觉。
我记得自己曾经这样跟别人说过,也许以后我就会成为一个流浪的人,走过大街小巷,用自己的眼睛把一切记录。也许我不会有迪安的疯狂,但是我却想拥有那样一种感觉。曾经的许多次,我也想要尝试,自己一个人踏上未知的旅途,就望着天空的星辰,只要它们仍旧闪耀在夜空,我就不会害怕。人生匆匆,我只是觉得如果不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出去看看,以后也许都不会再有这种经历了。正如《在路上》里边所说的,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