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无物似情浓

2019-04-28 09:42 来源:散文网


  篇一:无物似情浓
  历史三月的烟花似乎可以淹没时代的夜空,用遗忘的车辙铭记过错流失的一刻。伊人妆台前刻骨铭心的胭脂泪在岁月的风尘中干涸,泪痕犹在,终究遗失于世人的冷漠。
  往昔的怜香惜玉,曾经的宽容大度,历史的天空,总是对红尘中的男子网开一面。一首诗,几句词,能抵去多少的无情,又能抹去多少的冷酷。同情和怜悯并不虚伪,只是被岁月偷偷换上了隐忍的外衣。又有谁问过,原谅,一首词又能弥补多少。公平,伤痕有了血的浸润便不会愈合。
  而尚没有资格在历史中沉浮的我们,孜孜不倦地评价,却不知犯了多少类似的错误。
  ——写在前面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看到这首词是高考前的某天深夜,做完一些题,准备喝杯牛奶看几篇柳永的词然后睡觉。翻来翻去紧接柳永的那个词人便是张先,映入眼帘的第一首词便是《一丛花》。
  只是我看到“无物似情浓”几个字,便忘记了下文,一时愣在那里,玻璃杯中的牛奶变得索然无味。
  在那之前只是知道张先有过一首《天仙子》,里边有一句“重重帘幕密折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而这“无物似情浓”似乎一语道破了世间情事,惘若画龙点睛之笔,让人眼前一亮。
  “伤高怀远几时穷”大有承接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意境,“更东陌,飞絮蒙蒙”又不知为何让我想起欧阳修的小令。当初离别何处认郎踪的无奈和凄惨,风抚桃杏,绰约多姿,人不如花,孤寂自守。
  说来说去,应了那句“无物似情浓”,或许更胜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张先早年以小令与晏、欧并称,晚年以慢词与柳永齐名。但毕竟由于各种原因,在历史的尘埃掩盖下远不及那几位的名气,似乎略显悲哀。
  后来又看了一些资料,却不再佩服张先此人。相传张先八十的时候还娶十八的女子为妾,未免让他在我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这个人和历史诗词谱上很多人一样,只能品词,不能看人。
  又或许,是我们以现在的标准评判太过苛刻。可还是不免感慨,古代平凡女子的一生多是悲惨,也轮不到我来同情。
  一直觉得那些女子离愁的诗词总带着矫情,毕竟作者多是有些地位的男子,总是无法体会女子内心深处那种无奈与担忧。
  这又不得不让我想起戴复古的《木兰花慢》。
  莺啼啼不尽,任燕语、语难通。这一点闲愁,十年不断,恼乱春风。重来
  故人不见,但依然、杨柳小楼东。记得同题粉壁,而今壁破无踪。
  兰皋新涨绿溶溶,流恨落花红。念著破春衫,当时送别,灯下裁缝。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落日楚天无际,凭栏目送飞鸿。
  这绝对是首好词,只是后边的故事看了让人寒心。且不说安意如的故事是否有可信,我且不去管他。就像看诗词最好别看题目背景以及那些学术方面的解读,完完全全破坏了诗词的意境。
  清楚地记得初中语文老师上课讲诗词时说,从古至今的诗词以情诗为主,写的好的也以情诗为多。中国的教育多是如此,课本中选得诗词多是爱国忧民的慷慨激昂之作,滑稽的可笑。
  这倒有些不甚明白,诗三百,总以关关雎鸠为先。想古人初识字便是摇头晃脑得吟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种场景,听一群小小的学童摇头晃脑地吟咏这句诗,却是一种宁静与纯真的感觉。
  一次住宾馆,早上在餐厅吃早餐的时候因为人太多而和一对四十多岁的男女拼桌。男人穿一件棕褐色的毛衣,平头,戴一副金边的眼镜,体形有些发福,给人一种厚重踏实的感觉。女人一件黑灰色的外套,挽着发鬓,打扮干练,像长久生活在南方的持家女人。男人早已吃完,却依然坐在那里耐心地看女人一小口一小口喝着面前的粥,陪她说笑。
  快吃完的时候女人开始不停地用纸巾擦眼睛,有细微的哽咽。男人笑着安慰。
  别这么没出息,又不是长久不见面了。(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谁没出息了。女人笑了,泪水却依然从脸颊滑到嘴角。
  以后见面的机会多了,难过什么。男人抽出一张纸巾。要是男的一定不会哭。
  你不知道女人的眼凹浅。她看着男人,语气里带了隐隐撒娇的意味。
  从他们的谈话得知,男人要去一个很远的城市,下午的飞机,女人舍不得他。
  我却不知道他们是夫妻,还是情人,自是很欣赏也很羡慕这样的情感,四十岁的人,也可以旁若无人的伤感、流泪,没有一点拘谨不自在的成分。一如当年的温情,一如年轻的浪漫,可以为离别大声地呼喊。
  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那永恒的东西就有人情,似纸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小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随细碎的波浪飘向远方。
  这些文字是刘心武的,某天某地某本书翻到,高中有看出摘抄的习惯,便随手抄了下来。
  我并不知道那对中年男女以后的故事,只是却不愿像刘心武笔下的人情,单薄的好似一只漂泊的风筝。
  我不信誓言,因为很少有东西可以抵得过距离和时间。很多很多的时候,我们自以为可以记很久很久乃至一辈子,却在很短很短的时间里渐渐模糊,以至于最后淡忘。蓦然回首,我们变得不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竟会如此的无情。
  可是,我们总会忘掉曾经的人,不管比想象的快还是慢,这些都不重要,毕竟,快和慢并不能说明是否无情。因为时间与距离,可以改变一切。我们曾经的感觉感情不会被遗忘,因为曾经诚挚的付出与收获。
  依然记得,只是曾经的感觉不会再有,可是我们却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过。
  
  篇二:无物似情浓
  假使可以令时光往溯洄流,我愿意选择生长的朝代是唐。
  万国朝觐的大唐,暗合我心目中关于桃花源的种种联想。——昌隆繁盛之邦,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的朝代,就好比丰沃的土壤,繁植着丰腴的诗章。
  唐诗之美,总也不能在数语间尽述。诗风蔚然的环境下,唐人几乎将所有可以称之为灵气的东西挖掘殆尽了。成仙成圣了,为鬼为神了,亦不曾脱略诗的行迹,那诗的精髓早已渗入了唐人的灵魂的——也只有盛世的和谐,才可能葆有那股子安恬自适的底气吧。
  魏晋人物的狷介疏狂,是我精神世界里向往的另一种高度。嵇康慨然就戮,《广陵散》因成千古绝唱。晋人陶渊明隐逸绝尘的风骨,俨然已成千百年来归隐之士的典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每每吟读这样的诗句,灵台清澈,竟是难有一丝俗气的沾滞了。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卷帙浩繁的国学中无疑是深邃而玄远的一页。读孔孟,读老庄,你得凝神聚气,你要深思熟虑。因那简约的文字里蕴含的哲理,总要细细的品咂深味——你总得着高人的精妙了。
  然而读宋词,却又另有别样的况味。
  身为女子,我是情愿化生在宋代里的。不为别的,宋词总是为情爱而产生。婉约豪放的宋词里,缠结着艳情、闺情、离情、豪情,这是怎样的风情万种呀!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宋词的神韵在“情”字里,浓酽的,像酒,使人深醉。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该要怎样纤巧的心,才可安放这样的情?而春天又是能将冬眠的情愫唤醒的季节。桃花依然,惆怅依旧,这闲愁,沉寂了时日,久久未能忘弃。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还真的是呀,情丝纠结缠绕,绑住了,网住了,你理不清,你逃不了,只有无情的人方能挣脱出离恨天。
  那多情的苦楚,是磨人的,销魂蚀骨。“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相思令人茶饭不思,但是你甘愿的,消受这样的折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情欲之迷悸,爱念之坚贞,怎不令人一读三叹,荡气回肠?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是秦少游婉约缱绻的情致。即便是豪放旷达如苏东坡,却也有着“三分春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幽怨缠绵。宋词意境的深远,又何止拘囿于方寸之间?
  世态万方,在宋代贤人的诗词里,就都是充满生命和风情的。娇花弱柳,可拟情人的体态,鸿雁游鱼,堪寄离人之相思。云水风月总关情,那宋词清晕的体格是隐有香气的呢!吟诵开来,如饮春茗,但觉颊齿生芬。你会微醺。
  我喜欢,在枕畔放上一本装帧古典的宋词,临睡之前信手翻开。浓稠的情意在书卷里徐徐铺展,穿行在宋朝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经意间,被这浓烈的情感裹挟了。它袭击了我那柔弱而敏感的心扉,将我陷入万劫不复的沉沦。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2021-02-06

  • 人生七期

    人生七期

    16世纪,英国的大诗翁莎士比亚,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诗,把人生由婴儿到暮年,分为七期,描写得极其逼真。大意是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