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深
2019-04-28 09:42 来源:散文网
篇一:小巷深深
橘黄色的光线透过窄窄的门楣斜射进来,撒满被岁月刻磨出条条裂痕的青石板路。一个小女孩儿就在一片橘黄里仰脸吹着肥皂泡,那般专注,那般执著。这是李云起油画中的小巷,如果说戴望舒的《雨巷》充满诗意和惆怅的话,这一条小巷则弥散着温馨,有了生动的模样,将站在它前面的我轻易带入一段沉默着的时光。
记忆里也有这样一条小巷吧。
沧桑着的屋檐,斑驳颓败的墙壁,静静的蛰伏在故乡的晨昏中,简洁而朴实地演绎着普通人的生活。
走进巷子,便有一股淳朴的生活味儿迎面而来,从一个门楣到另一个门楣,从一个院落到另一个院落。邻里间经常串门,缺了油盐酱醋就向邻居来讨要,给的从不吝啬,往往将自家的瓶子递过去,用的也无须客气的说上一声谢谢。遇到天气不好,家里没人,晾在房顶上的粮食,自会有邻居穿了房檐过来帮助收好。孩子放学后没人看管,左右邻居也自然会帮着照看。小巷是民间的,也是世俗的,巷子里浓酽的民俗民风是故乡最真实的一面。
巷子是安静的。粗壮的古槐和葳蕤着紫色花朵的梧桐点缀在小巷深处,就是在夏天的正午,也有一种自然的清凉和宜人的静谧。三两老人,在巷中摆出躺椅,有一搭没一搭的摇着蒲扇,用故土乡音拉着长长的家常,或讲着如小巷一样曲折的故事。言谈中,有着历尽世事沧桑后的宁静与淡远。有心灵手巧的女人,即便是在田里劳作了半天,中午也不肯歇息,扯一把竹凳坐在树阴下为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织毛衣,脸上总挂着温和的笑靥,针线的穿梭里把日子过的有滋有味。生活是如此的恬淡,如此的悠闲,让人不自觉地停驻匆匆的脚步,恍然以为生活原本就应该如此清宁。
这份宁静通常会被奔跑其中的孩子们打破,分做两拨,男孩踢球,女孩踢毽子或者跳橡皮筋,吹肥皂泡的时候也是有的,不过大多是比赛着谁吹的更大,更多。卖糖瓜的人过来的时候,两拨会迅速并做一拨,团团围住,看着盛在竹篮中糖瓜,谗猫一样。卖糖瓜的麻子便会极具用诱惑力的声调怂恿着我们,去找自己的父母要钱来买,我们偏不上当,聚在一起大喊“麻子谗,麻子奸,麻子的糖瓜是苦蛋,滚了油,和了面,回家一看成破烂”,然后,哄的一声散开,伴随着一阵阵的笑声,扑棱棱的穿过房檐,惊醒了栖息在梁间的燕子,惊跑了树叉中探头探闹张望的雀儿。
某个午后或是黄昏,会有悠长的吆喝声在小巷响起。磨剪子戗菜刀补锅补盆的手艺人挑着担吆喝着从巷头串到巷尾,这是他们生活并施展手艺的最佳场所。只须喊上几嗓子,就会有上了岁数的大妈推开吱吱呀呀的木门,颤巍巍的问道“磨剪子多少钱啊?”然后,把自己用钝了的刀剪收拾出来,看着手艺人将侵蚀在上面的风霜磨的飞快,再渐次磨出一片澄澈明亮的日子来。
踩着小巷的晨昏长大,年节时的爆竹烟花,平素里的魂丧嫁娶,成长中的人来人往,小巷的流转岁月都镌刻在了青石板上,默默着承受着风霜的侵蚀。在日复一日悠长平淡的岁月里,折叠成一本散发着古旧暗香的书。
故乡来人说,巷子里的孩子有很多已经离开,如我一样,不再回来。小巷依然还在,纵横捭阖着故乡的历史,就那么固执地守侯着。便想,倘若记忆是一段横跨时间深海的桥,那么桥的尽头便是小巷了吧。沉着吹皱的容颜,在时光的另一头静静的等我,等我在某一个倦了的时刻回家。
于是,在橘黄色光线中打开小巷这本书,一页一页翻过,能听到辗转的心捻下栖荒了的魂牵梦绕,在风中,急切而笔直的飞奔。
篇二:小巷深深
我越发觉得,一个人的心境多由所经所历潜移默化而成,心路通达何处,心境就呈放何样的风景。
这条吸引我的小巷,不只因了简朴之美,更多缘于似曾相识和自己个性里的怀旧。
大概少有谁会留意这条不惹眼的小巷吧,且别说喜欢,痴醉了。住巷子的人,盼着平改,拿可观的补偿,入高楼;外人,甚至不会平视这红砖白瓦的居所和进出巷子的人们。(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邂逅小巷,就为红墙上边橙黄的光晕色彩着魔。小巷幽深的静谧,如一册墨香深含的简装书,内蕴丰实深邃,不可顷刻通读,了然,只如瓢虫般,在小巷瑰丽的黄昏封页上轻巧驻足,爬行。
我是个偏喜思维逆向的人,却也不轻信无缘的爱恨情愁。我的初恋,就是在这样的小巷里发芽,然后生长葳蕤的叶片。还依稀记得,第一次蜷曲指节轻轻敲响她家院门时,思绪的纷乱,内心的慌乱。她轻启门扉的那一刻,欣喜,局促,清晰如昨。那扇轻开的院门,从此打开了我的初恋和幸福宝匣。那是一条铺满阳光的小巷,一条飘着午饭菜肴香的小巷,一条颠簸着浅笑低语摇摆着甜蜜单车的小巷……
后来,我才懂得,原来爱能够在时空里扩延,爱一个人,会爱及她的家人,她的习惯,她的故事,她的温柔,她的倔强,还有从她牙牙学语就送她迎她的小巷。这爱的根须在我们的时间空间里,深扎了22年。我知道,我的思想不死,便不会萎枯。
眼前,这条克隆了故乡景致风格的小巷,冥冥中,定是造化的馈赠,对我而言,恍若天街下凡。让心沉下,落定,如小巷石凳边的一粒石子,承受着微茫的星光,让往昔时光在思想的内里发酵。小巷深深,比故乡小巷纤细,在她的故事里,消得憔悴,呈放着美丽辉光,就像她在我记忆深处呈绽的青春一样隽永。死而不亡者,寿。凋零是花朵的宿命,我明白,花容只是写在春天的一个符号,而我们平常平凡的红尘恋情已深潜厚土,会在每个春天把大地点绿。
橘黄的街灯,一盏又一盏,轻抚内心。脚步一次次被小巷的细节钉住,小巷的甜梦,在藤萝的叶蔓上颤悠。晚风轻柔,不忍惊扰这灵性的铜色塑雕。一只黑白花猫兀自行走,没一丝声响,似不曾来过。温和的大妈微笑而过,是去巷口等下班晚归的女儿呢?还是为晚饭去买花椒盐油?爱上了小巷的结构,小巷的红砖白瓦,小巷人家,和窗口飘出的锅碗瓢盆交响曲。爱上了小巷上方的墨蓝天空,月亮边的繁星,还有情思飘移的白云。
小巷深深,墙垣内的绿叶悄然深成墨色,风的波纹律动,如聆听,如倾诉。一个人走着,恍若有她并肩,那如水的光阴,擦肩,缓缓而过。我想,就这样走着,走着,在一个阳光飞瀑的早晨,为一句轻唤停下来,门扉轻启,倾出她春花灿烂的笑脸。
篇三:小巷深深
接连阴雨,红樱桃不断掉落,小院的枇杷却还是青青的在枝头连缀着,偶有一两个黄色的咧开了嘴,剥了放在嘴里,味道不甚佳,只好另寻去处了。
车厢内人声鼎沸,头顶的电风扇不停地嘶叫着。这是现代交通中难得一见的绿皮子车,逢站必停,不过慢悠悠的行速恰恰迎合了旅行者的心思:就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一起在青山碧水之间和隧洞里面慢慢穿行吧!
“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做老板。”的开场白激起了我们的好奇。沅江激越的清流有节奏地敲击着洪江古城,多少年前,溯江的商贾和出仕的文人堆叠、沉淀了古城的历史、文化,而今,这种古老虽然经过岁月的冲刷和洗礼显得有些泛白了,然而却恒久地屹立在这古镇,深深扎根于沅江两岸的放排汉子和槌衣洗菜的蓝花衣心上了。
随便走入一条小巷,三尺来宽的青石板湿而不滑,板上斜刻的条纹可以让你缓急随心所欲。独立一个角落,可以望着一线天空或者一个铺子发呆。什么也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而某个拐角处,或者是沿着距离小巷底部约摸一人多高的用条石砌成的阶梯而上,就一定是一个商户了。青砖上的青苔、砌墙的砾石或条石、黄色粘土、白色石灰融合成小巷的主色调——暗灰。抚在这暗灰上,轻轻的,怕弄疼了小巷,时间已经把她弄得斑驳了,我不再忍心倚靠在历史的沧桑上去蹂躏。
静静地站立在石阶上,不想再挪动半步。思绪似乎凝滞在过去,报馆前的喧嚣,钱庄的算盘声,桐油作坊里的吆喝,乃至青楼的调笑被紧闭的大门和铁锁永远的封住了,只剩下了空荡荡的幽深和头顶的各色幌子随风而舞。
脚步敲击石板,有时发出空空的回声。心也是空空的,想去热烈拥抱这小巷,但小巷却冷冰冰地完全拒绝了我。脚底下是冰凉的青石板,头顶是黑黑的一线天,四周是无尽的高墙,我觉得窒息起来,压抑在厚重的历史文化里面无法动弹。若不是拐角处的有点哀怨的丝竹隐隐飘来,真想踟蹰在这里,不想走进这时光深处。
篇四:小巷深深,情幽幽
烟雨江南,谁和谁都可能相遇,对视一眼,然后互不相识地离开,没有任何人再会记得在这里曾经有过一次多么平常的邂逅,然而,他却记住了她,深深的。
——题记
【一笑嫣然】
细细的雨丝,落在水面,溅起一朵朵水花,晶莹剔透。水底的水草条条缕缕,随着水波轻盈地舞动河水在脚下流淌,仿佛伫立在水中央,置身于一片冰凉之中,沁人心脾;河水在古镇的下游形成潭,水便成了湖蓝色,相隔不远就有一座石桥,连着此岸彼岸。
一排竹伐静卧在水中,在等待着游人去划桨;鸟儿在蓝天白云间鸣啭;一群孩子在河边戏水,人们在小桥流水边悠闲、撑着雨伞兜售着小商品。
看日落,感受雨丝把落寞悄悄洒进桥下的河水里,然后慢慢荡漾开来,直到浸透他的宣纸。他喜欢在宣纸上作画,因为他觉得他的画得很美,烟雨,江南。
他焕然回头,目光穿过那条小巷,她撑着湿湿油纸伞经过,淡淡地冲他笑。
她冲他笑,很自然。只是淡淡地笑。然后她转身,留下清纯的背影依然。
【小巷深深】
墙上的爬藤开始黄枯,直到落叶铺了一地,掩盖了青苔,看不清石板路。、她脚下柔软地走过那条小巷,遗忘了墙上的萧条,朝着那个固定的方向。他终于又看到了她,她在他的前面慢慢地走,扶着墙,他悄悄地跟在她的后面。他想,她一定是个多愁善感的人,正在用手感受那墙上的荒凉。他有了些害怕,害怕她会突然转过头来,发现自己身后的存在,然而她没有,直到在一个拐弯处走向了左面,他没有跟着她转过去,因为黄昏下的小桥不在那里。
他默默地站在灰色的小桥上,呆呆地看桥下的小河悄无声息地流过,细腻的河水透露出水草的清芳,缠绕在小桥的身旁,浮浮沉沉。他还是第一次闻到这种味道,很舒服,很惬意,他觉得整个世界都像是被雨水轻柔地清洗过了一般,最后只剩下那些一尘不染的目光。他在他自己的眼神中看到了她,她背着他在通往河里的石阶上不停地洗着什么,小小的波浪飘到他垂直的下方,他开始用他写诗的笔画她,她慢慢地出现在有些泛黄的宣纸上,飘逸的秀发,清纯的背影。
一大叠的宣纸中拿了出来,轻轻地放到画架上,伸出手,落笔却又无言,因为在他心中,她是那样完美,完美的来不能容忍一丝灰尘的沾染。他入神地看着她,忽然,一滴黑墨从笔尖落下,落到她的画像上,墨迹很快便于宣纸上那细腻的缝隙里游走开来,他慌忙地拿起白色的纸巾想要去补救,措手不及,只能眼睁睁地看那纸上黑了一片。风追逐着江南的细雨激起漫天的烟雾,令他双眼模糊。
他把她画在了他的画中,好让他的画沾染她的味道他开始将它们慢慢地修改,浅浅地吟唱。他终于发现,他的画,虽美,却总带凄凉,因为它们全都是被画在一天里即将谢幕时的黄昏,夕阳落下,一切景物都被蒙上黑暗,再也不见。
他在宣纸上写上了几行文字:
你静静悄悄地走过,
湿湿的油纸伞,
嫣然一笑
留下模模糊糊的背影,
唤起我心中的挂念,
深深浅浅,
若隐若现。
篇五:小巷深深古舜井
城中心又一座高层建筑,米兰阳光大厦拔地而起。她与马路对面的电信大楼携手并肩,在城中心俯视着川流不息的车流和行人。这座刚刚建成的大厦提高了这座城市的品位,从五十年前的百货大楼到后来的池州商场,城市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当年池州商场建成时,曾轰动全城,整个商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如今这里又有了新的飞跃。我每次从这里走过,仰望米兰大厦她高耸的身影,不禁为城巿飞速发展唏嘘不也,感叹城市建设一日千里。
在繁华的街巿旁,这座高耸大厦的身后,有一条僻静的小巷。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外祖母说这里原来是麻皮巷,是一个幽静的巷陌。随着时光流逝,麻皮巷的巷名早也被人遗忘。人们一直都叫它大井头,因为这条小巷里有一口古舜井,真正的巷名是舜井巷。古舜井是城里一口最古老的井。比包公井,黄公井还早几千年。是四千年前舜南巡时开凿的。光阴飞逝,岁不我留。几千年的岁月匆匆而去,然而舜的美德流传至今,同这口古井一起,经沧桑巨变还留存人间。在那斑驳的井圈上,深刻着岁月的年轮,四千年的漫漫时光都定格在这里。
小巷里的古舜井,在五十年代时,井水清澈。居住在小巷里的人们,洗衣冼菜和饮水都靠这口古井。祖祖辈辈长年累月地提水,绳索已经把花岗岩的井圈都磨得凹下一块。纯朴古井里的涓涓细流,哺育着小巷里一代又一代人。舜的恩泽浸润着小巷的每寸土地。古井在飞逝的时光里静守着四千的春秋。
我的童年时光,也留在了这条寂寥的小巷里。那时,舜井巷里有所私塾。土墙草屋,每天在那里只读“百家姓”、“三字经”。下课时喜欢在小巷里玩耍,打螺陀滚铁环。巷子里有一棵桑树,桑枣成熟时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绿色的桑叶间,掛满了一颗颗紫红紫红的桑枣,让我们唾唌欲滴。不敢爬树,用竹杆子打。总能打下许多,酸甜可口,把嘴唇都染成紫色。夏天常在古舜井边喝刚打上来的井水,趴在井圈边探头向井里看,只觉一股清凉的冷气从井底溢出,顿时让人感觉无比的凉爽。童年的日子浸润在古舜井那甘甜的井水里,至今总难忘却那些往事。“落叶寒蝉小巷深,枯藤斜日半墙阴”。在这个寻常巷陌。深藏着多少故事,同古井一起留在小巷深处。
五八年大跃进,舜井巷一部份房屋因城巿建设而折迁。在这块土地上建起了百货大楼、文化馆、大戏院,小城的兴盛就从这里开始了。童年读书的私塾也搬到城西的桃花山畔,那棵桑树自然也没有留下。只有这口古井还完好的保存在小巷里,并被定为巿文物保护单位。古井幽幽思流年,在小巷深处,向人们展示着它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拂去岁月的尘埃,我们都来爱护它,它是这个美丽城市一块闪光的瑰宝。
小巷深处古舜井,是几千年的历史遗存。散发出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旁,与辉煌时尚并存。与秋浦河、百牙塔、杏花村……一起为这个千古诗人地增添了深厚的文化韵味。小巷深深,古井幽幽,蕴含着四千年留下的厚重,从这里依稀能听到亘古传来的,如烟如雾的吟唱。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