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关于思考的文章

2019-04-09 22:05 来源:散文网

  
  篇一:空明的思考

  独自坐在窗前,听着那伤感的音乐,看着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秋风轻轻吹,带来一些寒意,此情此景,再次令蕴藏在心底的愁绪随着音乐慢慢开散来,那遥远的眷恋之爱,在这时变得那么的深切,心窗中,串串水晶珠链,已织成片片思念幕幕愁绪!
  爱与思念曾以不变的情编织在那千丝万缕中,我把爱的深情写在诗雨嫣然的梦里,不尽的思念,如一只断桨的小船,在我心中划过我忧伤的心海。凝思远望,思念更显苍凉的凄美!
  温软的文字仿似带有一丝缠绵的期许,让我在甜蜜的梦境中细数着那缕缕牵挂。闭上眼眸,我能想象,你那里依然有宁静的阳光,你依然有着淡淡的微笑,这些,都隽刻在我的记忆里。多少次,独自伫立在寂静的深夜,对着那一缕倾泻而下的清辉,一种温馨的痛苦,一种甜蜜的惆怅,一种幸福的忧伤,弥漫心间。
  有多久,多久没有这样静静的梳理自己的情绪?想念是一种很眩的东西,也是一种让人无法承受的痛楚。明知道是飞蛾扑火,明知道是没有结局的开始,明知道会痛得让自己无法呼吸,却宁愿让自己痛得伤累累,以为那会是一场精彩的舞蹈!
  想为自己泡一杯咖啡,往玻璃杯里面慢慢地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被烫到那一瞬间马上松开了手。茫然地看着被烫红的手,心疼痛着颤抖,眼泪就滚落脸颊。以为自己可以固执得放不下你,现在恍然领悟,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得自己无法承载时,自己自然就会放下!
  我只是一抹忧伤的颜色,带着薄凉的体温将我与你的前世今生倒背如流。而你是时光深处倏然而过的一道魅影,明明灭灭在我的生命里生长,绽放,最美的你。
  冥冥中自有天定,今生有缘,让我们深爱着彼此,不需要太多的缠绵,无论路有多么难走,都让我们共同面对,舞出我们自己精彩的人生。
  
  篇二:和谐的思考
  首先声明一句,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十分拥护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改革发展到了今天,形势也是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永远不变的状态不利于我们的改革开放。
  不是吗?那几年,农民工工资都常常出现久拖不决的问题,后来,党中央提出,“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类似的事情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会的和谐在实际意义上大跨了一步。可是,问题在不断涌现。
  因为出门旅游,我踏上了往西去的路途。因为多年的经验告诉我,春运期间,在浙赣线上,春节以前一律是:往西去,人满为患路不通,汗流浃背不透风;往东去,十辆火车九辆空,还有一辆很稀松。春节后恰恰相反。所以,我不敢坐火车,只得老老实实地坐汽车往西边去。回来就不一样了,我踏上东行的返程列车。我果然遇上了一辆很稀松的火车,不用卧铺的车钱,你想有多少个卧铺就有多少个卧铺————绝对的没有人气啊,也是巨大的浪费啊。虽然,坐在车里,没人挤我,前无古人地宽松。可是,我却感到了无与伦比的憋屈。
  这个现象,十几年前是这样,十几年后还是这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内地人民在长年累月地为东部沿海的人们打工,打工,打工打到心里空。
  近十几年来,沿海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可是,在这个背后,是谁为这个现象付出代价的?内地的企业纷纷下马,倒闭,改制。这个现象,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吗?党中央没有注意吗?这样的现象正常吗?这样的现象公平合理吗?如果不合理,是不是应该得改变————————为内地的人们,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和谐与兴旺发达。(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突然想起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在祖国的铁路线上东奔西跑,可是,那个现象也只不过上演了两三年,在有的地方也就是一年便结束了。我绝对不是将沿海的开发和红卫兵现象相比,但是,这样长期让内地的人们为沿海的人们工作的现象显然是极不正常的。这样的现象也是早就应该得到改变的。有人说沿海人聪明,我绝对不相信这点,因为,那是他们得到改革开放的政策的恩惠。
  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说。”不过,现在的社会,虽然上面提倡和谐,可是,由于长期的经济思想的统领,大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还是比以前强些,所以,农民工背井离乡、甚至十分无耐的状况已经没有几个人关心了,这些虽然和我没有一点关系,可我写这样的文章还要考虑有没有人反感呢。
  但是,不管怎样,反感也罢,高兴也罢,我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人民鼓与呼。有宁愿灭九族的方孝孺,有宁愿丢乌纱帽的彭德怀,还有不计其数的无名人士。更何况,我们的社会,不管是从党中央到平民百姓,言论环境十分开明,所以,类似于我的观点期望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这种支持也是光明正大的,也是合乎天理的,更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值得欣慰的是,这种支持在现在的时代下也是完全可实现的。
  在和谐的社会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不再有类似于我这样的困惑。
  
  篇三:黄昏下的思考
  那天放学的时候正是黄昏十分,心情愉快的走在回家的路上,那天的语文课老师讲的真精彩————
  走在前面的一对母子的对话吸引了我,儿子说:“妈妈这就是黄昏吧”?妈妈回答说是。儿子又说:“我不愿意过黄昏”,妈妈说:“为什么?”儿子说:“我觉得黄昏很凄凉,黄昏没意思。”妈妈沉默了一下,慢慢的对儿子说,又像是对自己说,是啊,有清晨就得有黄昏。妈妈停顿了一下,可能感觉这样的话题有些沉重,话锋一转说,儿子,你没仔细细观察过,其实黄昏也是很美的。儿子又说,黄昏就是好比人老得快要死了吧?妈妈说“人要是不死该有多好啊!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儿子说:那从现在起地球上就这些人了,不生、不死、那不就行了吗。
  我的脚步慢得近乎停下,仔细看看走在我前面的这对母子,母亲能有三十五、六岁的年龄,儿子有十岁左右的年龄。小男孩提出的问题令我很吃惊,现在的孩子知识面真广,懂得事也太多,这么点的小孩就谈论凄凉、生、死的问题。于是脚步又缓缓的随着这对母子时快、时慢的走着,走到超市门口。妈妈对儿子说:进去给你买点好吃的吧,儿子高兴的答应着,忘记了什么是黄昏,我心里暗暗地佩服他妈妈的机智,这样就可以摆脱了沉重的话题。我忍不住的笑了,孩子到什么时候都是孩子,一个吃的诱惑就什么都忘了。
  在这黄昏的时刻,听到了黄昏的话题,恰逢遇到了黄昏的人。黄昏的人淡淡的笑了,笑得那么淡定、笑得那么从容。她把脚步放得极慢、极慢,在想着有关黄昏的许多事情。是啊,那个男孩说的没错,黄昏有少有些淡淡的凄凉,黄昏的人缓缓地走在剩余的人生路上————
  在早春的黄昏里,走在乍暖还寒的晚风中,突然间醒悟了————黄昏温暖,那金色的光线落在脸上,撒满心间。黄昏的年龄,心境豁然开朗了,这是一种美丽的觉悟。如果在黄昏的年龄,糊里糊涂的老了,老的很不细腻,老的很粗粝,那就白白浪费了黄昏彩霞满天飞的美好时光。身体老了,心灵不会老去。只有内心落寞如沙滩般荒凉的人,心灵才会老去。黄昏的人们啊,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要有高尚的情操,要活出精彩来。
  人生是个过程,其实是自行燃烧的过程,也是能量的释放,由于人生的短暂,所以就变得宝贵和神奇。在黄昏的年龄,而心情意境却应是朝气蓬勃的,那么这个人心中必然有梦,为实现心中的梦,会不辞劳苦的奔向远方。黄昏的人,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看世界,要有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情怀。
  
  篇四:大灾之后的思考
  近年来,地震、海啸、台风、水灾、旱灾等恶性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村寨、城镇或人类设施(如房屋、公路、桥梁等等)带来极大的甚至毁灭性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众多的生命在这些灾难中被扼杀、被损伤,人类的心灵在自然界的淫威面前遭受极大的创伤。生命的脆弱较之于自然的狂暴,让人类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灾面前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我们将何以应对?
  曾经,人类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斐然的成绩。通过驯养野生动物,发展了畜牧业;通过垦田开荒、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通过矿产开采,发展了金属冶炼业;通过各种物质技术手段的不断总结,发展了种类繁多的手工业(制陶、木器、瓷器、纺织等等);通过不同物品之间的交换,发展了商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结果,使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认识渐渐滋生了一种幻想,似乎只要人类想干的事情,就一定能够竟功,就连自然界也得臣服于人类意志,于是“人定胜天”的豪迈英雄主义也就产生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被片面夸大,危险,也在这种沾沾自喜中悄悄降临。
  其实,从物种生成的角度看,人类,只不过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动物分支,虽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意识,形成了思维,并对客观世界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但究其实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遵从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必有受这个母体的原初规律的制约,违背这个规律,人类活动便失去了赖于依存的基点。所以说,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够有所作为,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才能够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系统。
  今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是自然界给人类所上的悲怆的一课。近十万鲜活的生命,在一瞬间被死神掳走,40万人受伤,500万人无家可归,4500万人受震灾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古镇、古城及村寨遭受灭顶之灾,房屋垮塌、桥梁折断、公路埋毁、电力通讯设施瘫痪,人类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积累发展起来的文明,倾刻之间化为乌有。那冲天而起的滚滚尘烟,带着汶川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在全中国人的心中久久不散;那天摇地动、山崩地裂的隆隆巨响,让全中国人的心剧烈狂跳不已。灾难,是无情的,但灾难,又为有情开辟了一条通道。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之悲歌。
  限于人类认知水平和科学技术手段的不足,对于各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火山喷发、龙卷风、飓风等等,人类尚不能作出准确的预测。即便是对于像天气预报、台风预警等等较为完善的气象科学,也只能作出大致的预测,对于其强度、破坏程度等也难于作出准确无误的预报,譬如去冬今春发生在南方各省的冰雪灾害,谁也测不准它会造成那么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因此,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应对自然灾害,须作两手准备。
  其一,对于较易预测的自然灾害,如天气预报、水情旱情、山体滑坡等,国家应加大研究力度,力争准确预报,及早规避灾害,减少损失。如1985年新滩滑坡的成功预测,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预测范例,因为及时组织群众撤离,避免了大量人员伤亡。
  其二,对于在目前技术水平下较难预测的自然灾害,人类所能做到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要避开在危险地带进行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和建设,例如城镇的选址,应在比较开阔的地带,周围是崇山峻岭的地方,应避开山脚和易滑坡的位置;在火山频发区,要减少人类聚居地;河流易淹没地地方,避免人员大量居住等等。因为在这些危险地带,一旦灾难突发,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就会毁于一旦,人民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极大的威胁。这次汶川地震,很多城镇被山体滑坡所埋,很多古老文明永远从地图上消失了,着实令人痛心!
  再者,鉴于汶川地震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国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作一个生存环境调查,对于那些处于高危环境的人们,可以考虑让他们迁居移民,搬迁到相对安全一些的地方居住,国家可以给予一定的财力扶持。就算目前财力有限,但基础调查还是可以及早展开,视将来发展情况,一步一步来开展这项工作。
  二是要在正视灾难的前提下,提高人类设施的抗灾等级,如抗强震、抗强风等,这恐怕是人类目前所能做到的唯一有效的自保方法,也应该是今后工程建设中着重考虑的一个方面。汶川地震,十万之殇,其十之八九,毁于人类自己的文明成果——房屋垮塌。这些以往人们化巨资所修建的人类居所,在地震来临之际,竟是这样地不堪一击,坚硬的甲壳,却成为杀人武器!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震灾中,竟有不少建筑经受住了8。0级地震的严峻考验,从而使居于其中的人们,侥幸逃过一劫!最近网上盛赞一“最牛希望小学”——北川县刘汉希望小学,因为在这次大地震中,该校教学楼巍然屹立,全校48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这在伤亡惨重的重灾区北川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类似这样“很牛”的建筑还不少,在这些良心工程的庇佑下,数以千百计的生命,因而躲过了致命的房屋垮塌而得以保全性命!相比之下,像聚源中学、向娥中学、北川中学、木鱼中学等的学生们就没有这样幸运了,那轰然垮塌的“豆腐渣”瞬间将千百朵鲜花埋葬!在学生们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那赚得大把白花花银子的建筑商和主管部门,恐怕又在憧憬着灾后重建捞工程发大财的美梦!这些美梦,谁也说不准有多少可以成真!
  因此说,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管,提高建筑物的抗灾等级,是一个现实而又急迫的任务。政府主管部门在这方面要强力介入,严格把握标准,监督产品质量,要实行建筑质量终身制,凡是在有效期内,质量出现了问题,都得追究建筑商及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联想到我们身边的许多豆腐渣工程,楼未建成则塌,桥未通车则垮,如果再来一次地震,汶川的灾难,还不又得重现?
  另外还有一点,为了在灾害发生后减少人员伤害,建筑行业应该考虑研究开发一些新型建材,减少笨重混凝土预制件的应用,多采用一些质轻、防火、高强度不易碎的材料,当灾难来临时,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最后来说说城市建设问题。在城市里面,高楼林立,土地都被充分利用了,空地,在城市里几乎成了奢侈品。在这种“高效”里面,隐伏着一个极大的危机,实践证明,空地,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常常成了生命的庇护所。政府是否应该考虑,在一定人口数量的范围内,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一种简易但安全的紧急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应当贮备一定数量的食品,相对独立的供水供电系统,基本的医疗救援设备,一旦灾情发生,城市瘫痪,这个紧急避难所就可启动,保证城市灾民最基本的居住、吃饭、饮水及伤员救治,为后续救灾工作提供一种缓冲的作用。
  以上所述,主要谈了一些在物质硬件方面如何抗灾防灾。人类除了要在物质手段方面防灾抗灾外,更主要的,还要反思自己的文明,在认知的层面上,要有防灾抗灾的意识。居安思危,方能不危。因为四川这个地方是一个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多发区,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茂县叠溪的7。5级地震,以及随后发生的堰塞湖溃决,曾造成两万多人死亡的惨剧!加之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所以还是有一部分人保持着清醒的抗灾意识。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每年都举行防灾紧急疏散演习,所以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他所在的学校23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的时间内迅速撤离,竟无一人伤亡,又创造了一个灾区的奇迹!应该说,在地震发生的初期,还是有不少逃生的机会,但因为很多人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加之平素又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就在那犹豫的瞬间,丧失了求生的机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广泛运用,人们对现代物质技术的信赖性也越来越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使人们离不开长途汽车;高速飞驶的电力机车,离不开充沛的电力供应;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离不开电梯的繁忙运作;川流不息的汽车长河,离不开燃油提供动力;方便快捷的通讯连络,离不开万千基站网络……具体到一座城市的建设,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供水供电、吃粮吃菜、能源燃气、交通居住、废物排放等等,都必须统筹得实用而完备,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转。
  但灾难的来临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去冬今春的雪灾,因为塔折电断,冰雪封冻,车辆无法运行,数十万人滞留车站,更有许多人阻隔在回家的途中挨饿受冻,整个南中国,蒙受了巨大的创伤。又如5。12汶川大地震,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就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实施彻底摧毁,习惯了享受现代文明的人们,面对着这样一个突如其来变得一无所有的局面,一时间感到无所适从。幸好政府救灾及时,全国人民大力支援,让灾区人民才暂时得于安顿下来。
  因此,政府在进行市政建设的时候,首先就要融入一种防灾意识,要考虑到万一遭受大灾,如果现有的基础设施遭到破坏,如何保证灾民基本的居住、吃饭、饮水、医疗等问题。再者,要向广大人民进行防灾避灾的知识教育,掌握一些自救手段,还可组织一些紧急避险的演习,让广大人民有一种自觉意识,这样如果灾难万一发生,或许会减少大量的生命伤亡
  灾难的来临,摧毁人类的文明,仅在须臾之间;毁掉的家园可以重建,但那消亡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无法从头再来!逝者,是生者心头永远的痛!对他们,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有深深的怀念!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2021-02-06

  • 人生七期

    人生七期

    16世纪,英国的大诗翁莎士比亚,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诗,把人生由婴儿到暮年,分为七期,描写得极其逼真。大意是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