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的文章
2019-04-09 22:05 来源:散文网
篇一:多雨的西安
西安多雨,对现在的西安人来说,好不适应,他们觉得这样的西安不正常。而对于从南方来的我,倒是很喜欢这样的天气,干燥的热一天,第二题享受雨水带来的湿气,第三天又是晴空万里,这样的天气真美。
那样的想法是自私的,以猪的话说西安的作物不需要这么多的雨水,是啊人、植物都已经这么多年干燥的天气,渐渐的多雨的确并非好事。
多雨的西安,多雨的社会。已经连续好多天,打开喷嚏,充满画面是zheng府欺压百姓,商城老板嗜钱如命,遇火灾却关掉大门,造成多人被烧死~~~突然感觉新闻不在是告诉我们的社会多么美好,原先报到的外国人水生火热的生活感觉已经到了我们身边。难道最近接近这些负面消息多的缘故,心里总是容易烦躁,与这舒适的空气湿度完全不搭,心里的愤愤不平,可又是觉得无能为力的失落。
突然感觉到现在的日子是飞快的过,就这样快放暑假了,就这样快等到死一党一来西安玩,就这样我要随导师出差,也许就这样又开学了,暑假结束了~~~
面对这多雨的西安,猪总说觉得这就是2012,会有很大的变化,我总批判她胡扯,总鼓励她要保有积极的心态;但是我心里也会隐隐觉得今年发生的事情好多,变化好多,很多我觉得没有变故的事情,最终却都改变了事情发展的轨道~~~但反过来想想,以前给的平静,很多程度上是自己没有去关注,而现在的我关注的面广了,想法多了,所以觉得心理、生活失去了平静,也感觉到身边的波澜不惊,其实也许什么都没有变,而是心变了,心躁动了。
再多雨的西安,干燥还是无处不在的,少喝一点水,明显感觉到身体的干燥,所以看似多雨,但是本质一点都没有变;社会上看似有很多负面的消息,但本质上它还是在前进,在好转。
向日葵告诉我们,只要面对着陽光努力向上,日子就会变得单纯与美好!
篇二:西安一景
老人们喜欢说句话:有坐轿,
肯定要有抬轿的。所有人都坐轿,谁来抬轿!
也许因为这句话,中国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嘿!话说反了,应该先有两极分化严重,人们为了自我安慰说了这句话,物质决定意识嘛!
在西安,我最敬畏的人不是开着越野奔驰的,不是住着户外别墅在家挣钱的,不是进出高尔夫球馆的……而是吃了上顿想下顿,今有钱赚今天乐的民工。虽然友人说那些民工即可怜又可恶,但打心里说他们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按理说事物的发展决定权在上层建筑,但没基层那上层就是海市蜃楼。西安的贵族们社会地位高,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多,同时他们有显赫的地位、高收入等做为回报,同时家庭和美,有女不愁嫁,有儿不愁娶……这些是人家付出高科技应得到的,人家有职业素质有回报。用数学等式来对比:付出=回报=贡献,又等同于:回报-付出=零=贡献。若高地位者在小小贪一把,那对社会的贡献就成负的哩!当然社会不会停滞,那等式只是机械的;对于那些民工来说,许多好事只能睡着做梦。一大早起来背着干粮,拿着干活的家伙挤着公交找活干,公交车上售票员斜眼收着他们绉把把的五毛、一块,右边的女士喊到:别挨我,左边的男士叫到:把你的东西拿远点,后边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按着鼻子说:叔叔你坐,嘴里还咕唧着,要命啊!这才是一天的开始,想想回来那才狼狈,加一身臭汗味,我亲眼见过好几次,那些民工闲自己脏而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回去。我最敬畏的是那些女民工,同龄的女人,穿的花枝招展,把家收拾的温馨美美,做着美味佳肴等待丈夫归来,或者做着自己满意的工作,空余时间做作美容呀什么的,而女民工们自己像顶了半个天。可能自己那微薄的收入正是一家人的命,或许会是在筹集儿女的学费,或许家有不幸。总之他们在努力的坚强的干着不属于自己的活儿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忘记嘲笑,忘记自己是一个细嫩的女人……西安的民工在劳动层次里是最低的一层,在社会层次里仅高于西安的乞丐,受尊重也仅高于乞丐(合法劳动者范围内),但他们的工作量与这些成反比例,当然你会说,谁让他们没文化呀。我就要说他们没文化可比那些有文化者不用干些危害社会勾当的强的多,这只是他们的一个优点,他们要做民工得接受了社会的歧视,得接受了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接受用生命和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接受嘲弄……最后留下的正是别人没有的职业素质——坚强,坚持,忘我,耐劳吃苦,接受现实,热爱生活……正因为这些无畏的劳动者社会有了安宁,高层建筑不是海市蜃楼。(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我们不能因为地位的高低,出身的贫贱,从事工作的贫贱去衡量一个人。保洁员微薄的收入却保洁了你身边的环境让你我健康,你尊敬过他吗?
一次我在公园和朋友闲逛,听到五六个五十来岁的老人在聊天打太极,他们说现在农民没一个好东西。当时我生气极了,只能和朋友面面相觑,心里估计到没农民你吃甚,还想自在的打太极,五六十岁的农民还在农村为社会付出,而你们城里的已在安享晚年。回学校一想,如果这算两个种族,那就是种族之间缺少沟通,缺少了解。现在的农民和过去的农民确实不同,以前的农民是麻木的无知的,现在的农民是有知的,为了适应经济社会他们也在寻求一种快捷路子,在最短时间内依同样的多的地求最高的收入与回报。如果城里人再不理解,那你们若是农民就是一个麻木的农民。农民也有子女,农民的子女也要成为人上人,那农民就只有借着国家的福利加上自己的能力在加上自己的企业(把种田比做企业)不负国家的所望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不拖社会前进的后退,让小康社会得以实现。说小点就是让子女过的更好。
不管是农民工,还是保洁员,还是农民,还是高层人物,都是社会的一员,都缺一不可,甚至地位越底的所承受的和得到的越不相符,我们应该更好的对待他们,同样的尊敬他们,知道没有基层建筑,上层建筑只是海市蜃楼。
篇三:西安古意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的南北之分不同于地理上的秦岭淮河一线所分的南北,而是黄河以北,长江以南,“河北”“江南”,如同阳符与阴符一样契合成中国文化。“江南”阴柔,“河北”温厚,“江南”所秀在于苏杭,“河北”所厚在于西安,苏杭之于西安正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对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需十七八岁少女执红牙板而歌,一合关西大汉弹铜琵琶,铁绰板高唱。然纵是这千差万别,也不妨我的濡慕之情。
春花秋月,杏花烟雨——这是苏杭;冷月秋霜,秦砖汉瓦——这是西安。西安未必好却苏杭,但我更应属于那温厚的西安。我还不曾去过西安,我想西安应该是那么一座方正如汉字的四方平齐的古城,斑驳的城墙,坍圮的宫殿,还有“平沙莽莽黄入天”。西安给我的意象不是如那江南的千里莺啼,水村山郭,而是那将凋未凋,将尽不尽的秋,从两声弦音,一夜刁斗,玉笛暗飞里飘出那秋声,飘渺惘然。是我的心境凋零,还是那西安古城原本清冷,谁又知道呢?西安那座沉寂了千年的九朝古都,洛阳铲随便在他哪一寸土地都能打出一片秦砖汉瓦。北京与金陵也都是六朝古都,但金陵过于繁华,北京过于森严,唯有西安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究竟有哪九朝曾定都西安,我并不清楚,在那些大一统的王朝中,我所知道的只有西汉与大唐。但这已足够,那古长安城,汉家天子的长安,唐朝皇帝的西安。就是在这里,曾有汉武大帝的呼喝,长袖一挥,众臣齐贺,在长安城里长戈一指,大将军与骠骑将军的铁骑就横扫大漠,使匈奴人哀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衍,妇女无颜色。”这辉煌在汉武帝的眼眸里逐渐黯淡,长安城渐残破,最后沦于游牧民族的马蹄之下,西安反复易主,又不知成为几朝之都。八百年弹指,历史洪流一涌,一个朝气蓬勃的唐朝喷涌而出,太宗雄治,四夷来朝,长安成为万国之都,开创了崭新的大唐气象。西安城里,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风采,杨贵妃的回眸,远送荔枝的飞骑,初唐四杰的英姿,李白的飘然思不群,还有安史之乱的烽火,杜甫的哀叹,李商隐的惆怅,寂寥的宫灯,白发的宫女,长信宫的凄怨······历史在这里交织,辉煌与落寞,煊赫与衰败,繁华与残破,尽融入一抹夕阳,在千年的岁月里渐渐褪色。
西安不属于现代,永远属于那逝去的汉与唐,他在已烙上唐朝汉代的印记:横空出世,秦始皇兵马俑,见证始皇帝横扫六国的功业;上出云宵,武帝茂陵,照见汉武大帝征伐匈奴的雄姿;神骏飞驰,昭陵六骏,目睹唐太宗的文功武治;孤高耸出,西安大雁塔,记载唐玄奘的虔诚······西安,这座流淌了千年文明的古城,在被现代社会遗弃的角落默默矗立,出世不染,依旧保留着千年前的姿态。辉煌的时代已经过去,而那余音犹然绕梁,千年不绝。历史兴迭,朝代更替,不变的是那一袖夕照与长安古城。沉寂千年的西安,霜冷了千年的长安城,那大概便是我最好的归宿吧!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一种历史的苍茫感谁来诉说?千年的皓月,亘古的黄河,大漠的烟尘,还是燕山那如席的飞雪?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