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关于成长的文章

2019-04-09 22:05 来源:散文网

  
  篇一:孩子成长我快乐
  “妈妈呢?妈妈呢?”儿子那焦急的询问声,在我的耳朵里却是那么动听,那般受用。在一次旅途中,我们一家拥挤在公共汽车上,儿子和爸爸好不容易从前门挪到车中间,我则挤在一拐角,在椅子坐垫的台阶上坐下来。于是,我被摩肩接踵的人群遮盖住了,儿子看不到我,便不停地询问他的爸爸。
  即使身边的嘈杂声有多么轰鸣,也阻碍不了一个母亲倾听儿子的呼唤。那声音是那么温暖地敲打着我的心房,我没有回答他的呼唤,只为多听那一声声“妈妈呢?妈妈呢?”对我来说,这是莫大的享受!儿子需要妈妈的关爱,妈妈也如此需要儿子这般的关注。
  做父母的,在辛苦付出的同时,不仅仅给孩子创造了快乐,孩子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快乐。这淡淡的却长久的幸福,是孩子给予我的最珍贵的礼物。和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一切一切都温暖和幸福着我。
  孩子有时就是家庭气氛的渲染者。记得儿子有次考试考得不好,我和老公就商量着吓唬吓唬他,老公拿着小竹棍走到他面前板着脸说:“自己把裤子脱了,我要把你的屁股打开花”,儿子马上做个鬼脸对老公说:“爸爸,你要是把我的屁股打开花,那我的屁股不就会放烟花啦?”逗得我们都哭笑不得;记得一次我和老公吵架,晚上走在街上,儿子跟爸爸说:“大帅哥,你不牵着美女的手,我这个小帅哥可要把美女抢走了啊”,听着儿子的话,我们怎么忍心再僵持下去呢?
  有时孩子就是妈妈的开心宝。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紧皱眉头躺在床上,儿子来了,“妈妈,我问你个问题好吗?”“好吧!”“什么东西三个头八只手四条腿?”我以为他捉弄我,就白了他一眼说:“怪物!”“错,是我和爸爸抬着一头仰面朝天的猪。”我愣了一下爽朗地笑了,而且笑的轻松抒怀,是来自内心的快乐,因为儿子的一份孝心,我收到了。
  有时孩子是妈妈的守护神。一年冬天,老公出差了,夜里寒风呼呼地吹打着窗户,儿子知道我害怕,就先在每个屋子走走检查检查,然后回到床上在靠近门的床边睡着跟我说:“妈妈,爸爸不在家,我就你的保护神。”夜里看着她小小的身体,我无法入眠。
  此生我无法不爱他,我爱我的孩子,如果非要给爱加上时间,是一生一世,直到永远。
  
  篇二:寂寞的成长
  据说老人才会寂寞,我常常一个人坐着、数着春天飘下的落叶,仍是绿色,还有光泽,目送他们沿着命定的路径消融,恨自己不应该醒来,在长夜沉睡也是配合。
  我的眼睛睁开,同时心也打开,母亲用撕裂的目光抚摸我,不停的用双手捂住眼泪,明天黎明来时,我的父亲要带我去他走出来的贫瘠的家乡,整个历程都是我的幸福,厚厚的手掌托着我,臂弯似摇篮温柔,五福外的大叔与妻子在村口岔道远远的迎接我,我从父亲的手掌飞过去,这样的腾空荡漾了我的欢乐,让呆在原地的父亲无所适从,他茫然注视着我碎花的婴儿被,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零乱了眼睛,直至消失在山坳,初春的风刮向父亲有了疼痛。
  我成了大叔的儿子,非常疼爱的儿子,每一步都带着我,田野的风摇醒树叶,我坐在树下啃番茄,翻新的泥土夹着芳香,领头的山羊守候在我身旁,我试着跨上他的背脊,一次次都跌落在他脚下,惹来两老哈哈大笑,后来就带上大黑狗,命令他站直、不动、保持,我终于骑在了他的身上,回到家,猪也骑,就是喜欢窜上跳下的,也不知道是那一天,我安静的趴在床榻,不能走也不能坐,我的小屁屁痛到腐烂,开裆裤也不再穿,我也不哭,因为没有感觉麻木,滴水不进,病怏怏的无所事事,我的小手缓慢的拔着枕心里的棉花,一丝又一丝的白色填满了我的眼膜。
  大人们说着关于死的消息,我奇怪:死是死不了人的。他们说必须把那个送我来的人家请来,让人家来决定我何去何从,也有人说让我在赤脚医生的治理下自生自灭,因为人家来了,我就得走了,他们就会失去我,白养几年了,大婶在纠结,大叔摔门进城了,骂骂咧咧的对那些人说,这是人命呀!
  我在大姐的怀里颠簸,妈妈在旁边哭,爸爸阴沉着脸背着大包小包的衣服和土特产,身后我听到传来的长叹短息,大姐的泪滴落在我的嘴角,咸咸的甜蜜,市医院为我忙碌了一会。先会走路后开始说话的我,第一句当然是妈妈,我的记忆里没有了乡下百草坪的气息,没有了潘爸潘妈的怀抱,牛羊的味道与大黑狗的唾液。
  我家门外50米处,有一块青石板,没有路灯时,最是我喜欢呆的地方,窝在旮旯里可以躲避北风,要知道家乡夜晚的北风出奇的冷、出奇的刺骨,几乎很少有人愿意呆在青石板上的,特别在晚上,可是,我常常去,我无法听懂父母无休无止的争吵,一直没有弄懂他们是因为什么,是什么让他们争吵。
  妈妈那时的成分是地主,爸爸是工人,有六姊妹,我是最小的老六,比较复杂的是,我的大哥是妈妈带着来的,我的大姐是爸爸带的,他们是重新组合的家庭,后来才有共同的四个子女,不知道是因为多了我,还是一家人只有爸爸的可怜收入来维持,导致了他们的矛盾,所以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全是争吵,而我每逢战争一起,便悄悄出门,学会了看父母的脸色与眼睛。有时睡熟在青石板上,常常是哥哥和姐姐在很晚的时候拉着我迷迷糊糊地回家,那时的家,死一般的沉寂,能够看见妈妈在屋的角落抹泪,有气无力的催我们快快去睡。
  开始上学了,我比较努力也喜欢,渐渐的得到一些奖励,恍恍惚惚中感觉,学习是寂寞的事,必须一个人孤独的在自己的空间里看书、写作业,我享受这样的自由,我在学习之余,经常一个人编织梦幻,看过的《伊索寓言》我扮过无数的动物,很少的几部电影我扮着表演,特别是《少林寺》《长征》我演得如醉如痴,有一天,爸爸把《三国演义》丢在我的面前,书从那时开始成了我的唯一爱好,我会节省下有限的早点钱去新华书店,在假期间学着别人摆书摊,一块塑料布,整齐的摆好书,2分一本让人阅读,然后继续光顾书店。
  潘爸、潘妈来看我,觉得我以后一定有出息,每一次都带我买很多很多我中意的书,邻居也夸我,少言寡语的我竟然是个爱学习的小家伙,也是奇怪,在我们那条街道,只有我最后考取大学,津津乐道的我成了他们鼓励自己子女的楷模,如今还有老人记得我,尽管家乡已久违,故乡也变了颜色。
  我陪着潘爸、潘妈回乡下,成了客人,不自在也不好玩,幸亏那里的桃树、樱桃吸引我,任我采择,院子里的鸡被我追得亡命狂奔,大黑一天都跟着我,百草坪山坡上无数的小花,绽放的红、绽放的黄还有洁白,躺在上面用手抓云朵,山脚下的小溪,鱼虾成群,我总是捞不着,尾随我的小伙伴教我,与他们一同赤身裸体戏水,呛了许多口水,流着眼泪干呕也乐此不彼,溪水载着我们的欢笑一路到了‘月亮湾’十多米的落差让我们惊叹着往回走,我教他们背诗还有儿歌,直到满山响起此起彼伏的呼喊,我们才踏着晚霞归。
  父亲躺在医院派人来领我,在我还不知道伤心与哭的时候,他就走了,凤凰山多了一冢新坟,我看着他们挖坑、放棺、填土,我看着祭奠的人群散去,我看着日头落到山那面去,白森森的像深夜,月亮在头上狰狞,倔强的泥土硬是拱成一座沉沉的山岗。
  妈妈开始学绣花、裁缝、织毛衣,继续着我们的日子,肉几乎没有,豆腐与洋芋在妈妈的烹调下非常可口,尾声的菜市各种蔬菜便宜,尽管病怏怏的垂着头,因为地主身份,子女的工作社招也苛刻,大哥、大姐全都到外地干苦活,1982年人口普查时,我在户口上把地主改为好人,检查的人笑着点头认可,二哥、三哥便在政审严格下陆续入伍,那时的退伍军人是可以安排工作,余下我与二姐与母亲相依为命。
  二姐性格开朗,很少与我玩,家突然变大了,我一个人在家继续我幼稚的梦,我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是想长大后让妈妈不再辛劳,过点好日子,能够每天都吃上喜欢的蛋糕与鱼头,可是,我的母亲为了让我读书,常常为我洗衣服,什么家务也不让我做,让我在无聊的时候也去翻书,偶尔也留我的同学在家陪我吃饭、写作业、一起玩耍、一起疯,潘爸、潘妈常常带许多土特产给我,嘱咐我经常回去,可是,我的眼睛想去看透诱惑,乡下的水太清,云太白没有颜色,我的漂亮衣服与土坑与茅草与水沟格格不入,便很少回去,时间原来可以拿来撒谎,爱也可以用来抛弃,迈出的每一步都用青春为伍,风光无数。(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不懂爱情,爱情却在身边汹涌,我的抵抗不过是一层纸的徒劳无功,捅破后便是溃败,体无完肤,误以为草与花在一起是无与伦比的颜色,昙花一现倒诠释了爱情的瞬间,尽管我把点点滴滴刻在笔记本上,画在心田成了甜蜜,却看到排山倒海的反对与恐惧,乐得后退,去重温我习惯了的静夜,焚烧的火焰就当做一个人独自前行的灯,绕开热闹与人群。
  上坡的路不能再有障碍,跨不到山顶就只能从头再来,我依旧在书里徘徊,失败让我承受着像炼狱一样的无情、还有反反复复的无视,最不忍听到妈妈轻轻的叹息,那是华发、是渐渐弯曲的背、是已结了痂的手、是床上整齐的被褥,不经意的有了凌乱、是没了精力长时间蹬在缝纫机上,我让自己把黑夜当做白天,眼睛睁不开,让闹钟定时叫醒,准时点灯,准时!
  打点行囊时,竟是不舍,月台远逝,我恨不得中途下车,我知道我错过了什么,以为时间可以用来忘记,记忆却满载一路,再累都无法入睡,茫茫一片,从此那里是家,那里有洋芋丝的清香,踩在每一天街道的每一颗石头上,脚被胳疼,排外与陌生理直气壮地横行,挤出一个叫孤寂的空间,我折叠思念隐藏,一张桌、一盏灯、一支笔就足够一夜月光,诗词里有月光即是故乡,行行密密缝的母亲想没有想过停。
  停的那天,是一个晚秋,没有风、没有雨,甚至看不到落叶,偏瘫的右手萎缩,双眼却盼我有个归宿,膝下进孝短暂得没有温度,连同母亲的躯体,孤单的躺在恒温的零下摄氏度,我亲自为妈妈整理遗容,嘴角仍有笑容,有一撮白发挣脱了束缚,斜垂在额头左边的眉角,皱纹绽放出忧愁,叮嘱我不能再寂寞,找个人来填充,送殡时狂风大作,雨如雹,稀泥深陷到足踝,灌一壶酒喊着哀乐的号子往山上跋涉,倒了一地的玉米、踏了一路的新苗、掏空了一吨的泥土,构成了一个空空的穴巢,形成了坟墓,那一刻我便爱上了它,静穆的洗涤了灵魂,魂魄连通了与地气的呼吸,藏传佛教的长生跪能够温暖身下的尘土,在母亲的坟头我愿不起,周围的野菊花,需要泥土与潮湿,还需要温度吗,黑夜有没有月光照顾她?
  为什么回来的路岔道这么多,父母的那条路,我看不透,我想把眼睛闭上,不再张望,我知道,我的路在寂寞那头、成长。
  
  篇三:希尔的成长
  十三年前的一个春天,急救中心外,在鞭炮声里传出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新生命——希尔男孩呱呱坠地了。
  这春生的男孩以十车道的宽度来闪动明眸、彰显胸襟,又以十里笔直的长度勾画梦想、规划未来。春风里阳光下,他怀揣梦想与600米外的嘉陵江并行的奔跑,奔向憧憬,奔向他瑰丽的人生。
  多年来,我看着希尔一点点长大,他如水般灵性,张扬可爱,所过之处若枯草喜逢春雨,奇迹般的完成了美丽的蝶变,在人们心里与其说叫他希尔大道,还不如说叫他希尔河更为亲密贴切。
  春风徐徐,阳光煦煦,这奔腾的希尔河,在春的引领下,形成了众多的小河小溪,春水所过之处,开始了传奇,凝结所有劳动者的汗雨,打一个窝,掘一方坑,垦一遍地,开一条溪;播一棵花子,种一棵绿树,成一方花圃凉荫……。河道两岸,小溪两旁,随处可见生命匆匆的萌动。
  终于,荒漠的原野借助春风、汗雨,长出了第一棵花枝,形成了第一块绿地……渐渐的参天葱绿,千娇百媚,一派生机盎然,一幅欣欣向荣……
  渐渐,时间流淌在春光里,汗雨润泽在原野中,缓缓流淌的希尔河,春光溢满河道,渗入溪岸。那一棵棵小树如雨后春笋般长出新枝嫩叶,慢慢伸展,慢慢丰满秀丽,在春阳、汗雨的浇灌下茁壮成长,渐渐的一棵棵花草一株株绿树站成排、立成行,开始缔结,构成园、围成苑、圈成区。有的小巧玲珑,有的隽永清新,有的阳光大气,有的温婉娴静。一座灵动美丽的森林。
  这森林阳光温暖,飞绿翩花,春色融融;这森林恬美清新、端庄雅绝,深情款款。那离天三尺三的大树更是摇曳着现代散发着生机。在这里人们像鸟儿样轻盈的穿行安憩;在这里人们莺歌铃笑翩然的飞梦成蝶;在这里人们电波传情,网络递爱,聊天隔千里之遥,购物在闺房之内。与其说这里是人们生活栖息的家园,毋宁说这里是春天的窗口快乐的天堂。
  这森林青春时尚,若豆蔻温润的女子,每天都能听到看到甚至触摸到她美丽的蜕变,感受到她身体曲线优雅的流动和丰盈的变幻。
  希尔的美丽神奇,渐渐流淌在人们心里,芬芳着记忆……
  当初穿行在杂草丛生,脏水肆流的荒丘田野,零星散淡的工地,垃圾横飞、鼠蝇乱撞,倍感苍夷孤寂,杂乱万象的希尔河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被芬芳明净、新生的希尔河挤出了人们的记忆。
  芬芳里又见一方方坑洼开始注水成池。一汪汪清波绿草镶嵌在河与林间,跳跃在园与苑里,开始与小溪连,与江河接,春水漾漾,绿波依依,其间翩花溢芳,流绿飞翠……。
  瞧,那硕大的圆塘、方池绿树红花,芳阁佳塑如莲娉婷在水中;那曲线圈画的块块绿地花圃,疏落有致、若浮若飘,极富动感音韵,如兰舟轻荡在湖上;那攒动的人群,或急或缓节奏嫣然,如涟漪轻漾在波面。这塘这池是画是变化的景致。春光旖旎,线条流转,柔和灵动,一张一弛间,使人清心悦目,若蝶若翩。
  希尔的传奇还在继续……
  泳池里,在老师的教诲下孩子们欢快地戏浪逐波,孜孜以求,塑心立品。他们在这里学会了游泳技能,为他们入江河进大海畅游储备能量,为他们和谐社会美化生活奠定基础。
  疗伤池里,天使用清泉擦洗伤者的伤口,用温泉浸泡病人的心灵;天使用灵巧之手铲除病者的毒瘤,复之健康,用芬芳之匙打开患者心扉,重拾信心。
  绿池花池里,人们或悠闲的迈着碎步,或坐在绿荫下拉拉家常、说说变化,或翩翩起舞悦心扬性,或赏花品人寻绿觅芳,而路过的人们也渐渐醉景迷色,流连其中。。。。。
  夜晚,希尔河流域,船灯流萤、霓虹溢花,与星争秀、与月斗明。融融夜色,袅袅香风,人们穿行其中,惬意舒适,和谐温馨。似乎世间一切美好都静静的镶嵌在夜色里浪漫溢光,静谧流彩……。
  希尔河静静的流淌着,他的尽头是广阔的湖泊,湖泊的港湾里建起了众多的码头泊坞。码头里,泊坞内,湖泊中,荡漾着数百艘各式各样、秀丽芳奇的新船巨舰。人们在上面辛勤的劳作,挥汗撒网,用湖泊播种未来托起希望,用船舰创造财富放飞梦想。这湖泊正通过宽阔的水道流向大海,一艘巨型航母也正在建造张帆,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会载着合川人们的梦想驶向大海,走向世界……
  今天,希尔河里划行着无数的兰舟画舫、数路客船,载着或忙碌或悠闲的人们穿行在城市的大小水道。沿途美丽的风景,可平静慌乱,安宁浮躁的心。使忙碌者悠闲,悠闲者舒适。
  你细品希尔河,一定会发现这奔行的绿男花女,兰舟莲船,不是忙碌不是晒秀,是变幻是流动的风景。
  希尔河就这样静静的不息的奔流着,滋养滋润着沿岸的绿树红花和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民……。
  从希尔河诞生的那天起,家之缘亲之份注定我要与之相牵,我常常徜徉在他的周遭,感受春用时间一点一点地编织他的彩衣,强健他的体肤,纯美他的心灵,完善他的梦想。。。。。
  看着春风拽着时间,把一个懵懂的希尔养成漂亮的少年。他开始用明眸打量世界,用智慧思索未来。尽管还有些稚嫩,身体也有些许的臃肿,还需要春风的强健,时间的打磨,可这些依然掩不住他男子汉的气质与洒脱,以及他那份超然的坚定与自信,那份沉稳去塑造和实现梦想的淡然,无不彰显他真男人的潜质。挡不住他张开不算强健的手臂去触摸明月,摘下太阳。。。。。
  时光荏苒,未来的十年,一个健康伟岸的男子,在众多俊男靓女的注视中,阔步走在这旖旎的春光里,一个和谐富含生机的世界将在他的手中展开……。。
  
  篇四:成长的阶梯
  山东人施晓亮是位魅力四射的中学生家长。
  施晓亮带领女儿走读中国在中央四套《流行无限》栏目播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将施哲莹休学弃考万里路解读为“叫板式教育”,当然这也引起了一部分家长的共鸣,我就是众多家长中的一位。
  电视上施晓亮父女历经180天,行程公里,踏遍祖国大河南北,走访56个民族的一组组镜头,见证了15岁的女孩施哲莹怎样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怎样从一个娇娇女逐渐变得勇敢、坚强、富有爱心。施哲莹作为“中国民族报”、大众网特约小记者,她用孩子独特的视角、稍显稚嫩的文笔记录了180天的点点滴滴,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水,感受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巨变,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面对记者采访的镜头,父亲施晓亮说增加女儿的阅历是留给女儿最宝贵的财富,女儿施哲莹说在行程万公里的路途中,她切实地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中和现实的生活文化联系起来,真正地融入了祖国的地大物博和文化悠久的氛围之中。电视上施晓亮父女谈走读中国的心得和体会,言语中父亲对女儿带有慈爱的希冀,女儿自如地挥洒自己的个性和对记者的侃侃而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为施晓亮这位个性而另类的父亲喝彩!
  我的儿子今年初三,和施晓亮的女儿施哲莹走读中国之前一样,面临着中招的压力。孩子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晚上回到家里匆匆吃了晚饭,就把自己埋进小山似的作业堆里,一直到很晚,即使周末休息,一向贪玩的儿子也放弃了约几个好友打球的机会,自愿报了辅导班。看着儿子阳光般的笑容越来越少,看着儿子少年老成的心态,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又感到无能与助。当我看到施晓亮父女走读中国的节目之后,我颇有感触,很欣赏施晓亮教育孩子的方式,同时我又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是自己,能做到吗?就施晓亮这种“叫板式教育”,我尝试着和几个同学和一部分孩子家长探讨,交流看法,大多数家长对施晓亮父女的作法持赞成态度,当谈起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能否让孩子休学弃考,百分八十的家长表示不会同意,百分之二十的家长表示会有考虑,但是可能不会同意。
  这也让我想起了儿子学校推行的“课改”,也就是启发式的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孩子登上讲台讲课,老师起补充说明引导的作用。我觉得这个办法挺好的,让孩子在学习中既锻炼了胆量,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和责任心。但是一项改革必须有一段的适应过程,要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应该很难。这项“课改”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学习成绩下滑,特别是一些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成绩下滑的比较明显,很多家长纷纷向学校抗议,还有很多家长把孩子转到了其他学校。
  这段时间,我从儿子回家谈起学习情况时感觉到他们学校已经调整了教学方法,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来了。前天儿子回来背老师布置的答题模式,我很吃惊,问孩子为什么这么学习,孩子回答说:老师说这样可以拿到高分。儿子的理想是考上香港大学,我知道香港大学一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儿子在老师的这样教导下,我不能说绝对考不上香港大学,但是这种墨守陈规的教育模式绝对是和香港大学的招生宗旨相悖。二十多年前我高考时,老师也一直强调拿高分的套路,就像是科举制度的“八股文”,时至今日,老师的这套教育模式依旧,不能不引起我们全社会深深的思考。
  近几年来,我们的国家一直在尝试着教育改革,但是收效甚微。教改之所以步履维艰,我想这和大多人的传统观念有关,也和当今高考的指挥棒、分数是衡量成绩好坏的标准、单纯地追求升学率等等问题有关。很多事情总是说着容易做着难,特别是当一件独特新颖很有启发教育意义的事情,别人做了,做看客的自己也许很感慨,也许是由衷地佩服,但是如果让自己付诸行动时,往往会做出相反地决定。就像施晓亮父女的举动,虽然很多人赞同,但是很多人同样不会同意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更别说是让教改之类的教学方案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做试验,这就是我们现在教改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应该是个难点问题。
  我们的社会在教育孩子方面一般都是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让孩子好好学习,按步就班地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只要有条件,也可能是博士生,出国留学。为了孩子,家长可以不惜余力为自己的孩子铺路建桥修梯,而考虑孩子自己感受的很少,让孩子独立地去经历一些事情、处理一些事情的更是少之又少,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可以说是达到了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一一打点。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儿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每天是从学校到辅导班,从辅导班在回家,朋友也就不辞辛苦地接送着孩子,其实她每天的任务也就是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包括接送孩子上下学)。她的女儿曾悄悄的嘟嘟囔囔地说,自己的节假日早在父母的安排下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前几天朋友告诉我她去了几次天津,有移民天津的想法,想让自己的女儿在天津参加高考。我吃惊的看着她,为她为孩子的用心良苦而感慨,和她相比,我就是个不称职的母亲。但是我同时也在思考,孩子的路要孩子自己来走,家长铺垫好的道路孩子是否愿走?即使孩子愿意按照家长意愿稳步前行,那么孩子在以后自己要走的路上是否能经得起风吹雨淋和浪打?
  审视现状教育,我总觉得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下,家长和老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就像是两条按照自己愿望无限延伸的阶梯,孩子像木偶一样背负着老师的希冀,家长的期望步履艰难的拾级而上。施晓亮的教育模式这个特例之所以能够引起社会上的反响,就是对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我们现在不敢肯定施哲莹以后一定很成功一定很优秀,但是最起码她这段“走读中国”的人生经历无疑给她赢得了人生阅历的第一桶金。我觉得施晓亮父女的“叫板式教育”向众多的家长展示一个真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不是无限延伸的阶梯,而是把孩子扶上自己人生阶梯的人,是孩子的坚强后盾,是引导孩子坚实走自己人生道路一盏导航灯。
  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个很有学问的问题,特别是家长如果要真正做好扶孩子登上成长阶梯的人,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但需要家长要有自身的良好素质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要求家长必须审时度势,更新自己的引导观念,把握孩子的个性,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发展个性实现自我的良好环境,跟随孩子一起成长。只有敢于尝试的家长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发散思维、大胆创新。施晓亮十多年前一辆摩托车走遍中国走访56个民族,他性格中的不畏艰难和独立特性给女儿做了一个好的榜样,所以他才能初步成功地做好一个扶梯子的人。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经历了才知道个中滋味。我希望我自己尽最大努力做好一个像施晓亮一样的扶梯人,也希望普天下做家长的朋友,在我们无力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努力,提高自己,做好自己,引导好孩子,这样,也许我们的教育体制会出其不意地出现翻天覆地变革。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2021-02-06

  • 人生七期

    人生七期

    16世纪,英国的大诗翁莎士比亚,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诗,把人生由婴儿到暮年,分为七期,描写得极其逼真。大意是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