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有关劳动的文章

2019-04-09 22:05 来源:散文网

  
  篇一:岁月中的劳动
  我懵懵懂懂地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在感觉中,由于年纪小,我常在嬉戏、玩耍、打闹中,很少帮助家里劳动。只不过,我也时常跟随在父母的身后,或走在爸妈的前面,又轻松又惬意悠然见见土地,看看田野,望望碧绿的菜畦。我也曾经拿过水瓢,摘过小草,甚至帮妈妈采过菜,做过简单的象征性的劳动。我拿过锄头,挑过畚箕,扛过“谷帐”。但是,我并没有像父母一样,“神奇地”整过菜畦,挖过土坑,播下种子,放入粪土,浇过水源。我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没有亲身感受到劳动的不易。
  上小学了,在学校里,我也与其他同学一样,擦黑板,扫过地,洗玻璃,摆桌子,甚至也用扁担挑过装得很少量土的畚箕,一路摇晃着从这里挑到那里。此时,有的同学劳动积极,有的同学则能歇就歇,做个劳动的摸样。老师则经常在一旁坐着,戴着斗笠,也与我们一样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流着不怎么好闻的臭汗。
  因为压力不大,分量轻,我经常会表现欲很强,争着抢着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投入到算不上辛苦的工作中,风风火火地劳动着。所以能讨得老师的欢心。也因此在劳动后,我无比自豪地受到老师的表扬。我穿着被汗水淋湿的衣服,一颗心亢奋异常,脸蛋红通通地,在心中高兴地得到了“劳动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这让没有受此称号的同学羡慕不已。我自己得意洋洋,意气风发。在仿佛中,有些劳动似乎专门为自己所设一样,让我“出人头地”。
  在学校表现优异的我,在家里,我的劳动却算不上主动踊跃。这恐怕是因为没有集体的氛围,没有同学们的激励,没有同年龄的孩子的相互督促吧。记忆中,我时常在父母的言语中,一手拿着一双小竹条,另一手拿着小畚箕,到处游荡,收集一些粪便。虽然粪便奇臭无比,肮脏得很,但是,生长在农村的孩子们不以为难,不以为苦,不以为难堪,多拾些大便放入粪坑里,便是一种天然的肥料。也因此,我收到了父母的表扬和奖励,换得了可爱的、甜滋滋的糖果和饼干。我因为劳动,饭桌上的菜肴也有我的一份成果,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在读中学时,真正像个男子汉一样地干活,是在一次筑桥的时候。当时人不少,我拿着工具,卖力地发挥自己以为所向披靡的手劲,一刻也没有放松地在石子、水泥、沙子中驰骋,一下又一下地把它们搅到一起,一次又一次地把它们放入到水泥桶中。然后,它们被拿走或被挑走。
  当时,十几个人的配合与效率是令人肯定的。十几个小时的艰辛换来了后来的交通顺畅。我们自那以后,不必再踩着水上的石头过溪,不用在意鞋会被水冲湿,不用害怕又滑又小的落脚点,不用看着湍急的水流而止步不前,更不用担心会落在水里。我们干干净净地踏着轻松的脚步,走在又宽又平坦的桥上。于是,劳动换来了回报,劳动换来了收获,取得了胜利性的结果。
  那一次,不算太小的我真正地像个大人一样,毫不逊色地完成了一个大人的工作量,得到了一致的赞扬和好评。在家里,父母望着我起泡的地方,拿着我通红的手掌,捏着我酸疼的胳膊,对我既怜又惜,赞叹和慈爱夹在其中,对我的出色表现表示佩服。
  以后,长大了些,我渐渐在农忙中帮上忙。虽然我不是良好的劳动力,甚至有时帮倒忙。但是,其中的过程,我尝试了体力劳动的困难。尤其是在六月天中,太阳像个巨大的火球,把用不完的热量洒向忙碌的人们,包括我,汗水随着太阳的照射,随着劳动的付出流满全身。好多次,我不得不一阵子躲在树或草的阴影里休息,一阵子在田里帮忙。即使是这样,晚上,我也会腰酸腿软,肌肉疼痛,感觉又苦又累,巴不得第二天干农活的劳动马上结束……
  当然,生活中,劳动各种各样,种类繁多,有简单轻松的,有复杂繁重的,既有体力劳动,又有脑力劳动。现在,我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也在平时献出自己的艰辛和汗水,让自己投入到平凡又不平凡的岗位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懒惰的人是不会成功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劳动,在人生中,必不可少,也必不可缺!
  
  篇二:劳动创造一切
  自从有了人类,劳动创造一切。爬行变成站立,裸体穿衣盖被。思维不断向前,古代四大发明。近代无数革命,追求翻身解放。现代民众自由,各行各业劳模。高楼大夏林立,海底世界探奇。电器幸福万家,手机遍地开花。商品琳琅满目,超市越做越大。落实城乡规划,城市农村变样。实现人人平等,全民奔向小康。
  百年教育树人,传统文化先行。做人先做自己,感恩帮助他人。素质教育跟上,身心健康第一。医疗体制改革,全民享受保障。废弃以药养医,体现国家公益。医患关系和谐,一切从我做起。国民衣食无忧,解决住房工作。优化社会环境,从严整治贪官。密切联系群众,执政民心所向。实事求是作风,言行一致榜样。
  体力劳动健身,脑力劳动提神。坚持读书看报,共享影视网络。政治文化经济,科学建设重点。饮食睡眠安全,文艺药品真实。打击假冒伪劣,扫除低俗污秽。崇尚劳动致富,改变懒惰消极。发扬创新精神,不忘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光荣,按劳分配跟随。调动群众参与,积极当家作主。爱国爱民爱家,利国利己利他。
  
  篇三:劳动号子声
  我们生活在一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记忆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铁木真驰骋草原战马的嘶鸣声、郑和下西洋的楫声、戚继光横刀立马、誓斩倭寇的呐喊声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雄壮的国歌声、中国制造赢得市场经济的鼓掌声、中国军人维和的步履铿锵声吗?闻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这里我想来谈谈劳动,谈谈号子声。
  当你坐在坐在铺满落叶的枫林,感受生命中这一刻的宁静。阳光投射到树上,使枫叶看起来格外的澄澈和华贵。一枚黄粲粲的枫叶,在温暖充足的阳光照耀下渐渐地睡着了。它梦见天气阴沉沉的,留在树上的鸟飞的一只都不剩,席卷而来的孤独使它觉得很难过。偏偏这时狂风经过推了它一把,它不得不飘离了树枝,坠入深不见底的黑越越的悬崖,它使劲地挣扎着挣扎着……一声悠长的鸟鸣把它惊醒了,天地太平,并没有见到一丝风的踪影呀,金色的太阳还在逡巡,自己仍在树上呢。它在枝条上伸了一个懒腰,但听“啧”地一声,这下可好了,它真的从几丈高的树上降落下来。这时,我听到地上有轻微的“吱吱”声,是从一沓厚厚的落叶中发出来的,难道有地鼠藏在这里?我再仔细听,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吱吱”声是大地腐烂枫叶时喊出来的劳动号子声。。
  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又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我想起了响彻了五千年的黄河号子声。(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一条长长的纤绳,把从心头迸发的声音勒出了血。忽高忽低的涛声,便在宽厚的肩膀上一阵阵地轰鸣。那些隆起的胸肌,是隆起的力量,也是涌动的巨浪。那些沉重的脚步,踩碎了嶙峋的山岩,也踩碎了山岩般坚硬的辛酸和苦难。大河汤汤,汗水流淌,从古铜色的背脊上闪射的光芒,熠熠橫越。我们的家园上方。黄河号子,在青铜的巨鼎上刻下一道凝重的水纹。那是一支呜咽的悲歌,那是一种千年不万年不化的声音。从灵魂的深处飘荡而来,悠悠地穿过了岁月的时空,喷发出电闪雷鸣般的潮洪我们知道,黄河号子的音域和内涵,总与历史的高度有关。顺着粗犷的黄河号子,我们能触摸到《诗经》的脉搏。那些远上九重天的
  祖辈,早已在黄河的上游安息于宁静的黄土,但他们曾经的高呼与呐喊却顺着黄河日夜奔腾……一条长长的纤绳,伸进了黄河五千年的故事和传说中。在黄河的风月里,谁的一生在惊涛骇浪中渡过谁用生命跨越着漫长的岁月之河?长吟短叹的桨声,仿佛诉说着一串串悲苦和血泪的人生。
  啊!黄河号子,是五千年凝聚的黄河魂,是黄河的另一种咆哮声。谈到这里我想起了我国的第一首劳动号子,应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道应训》一文谈到的《邪许》:“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时间跨过2000年后,鲁迅先生在他《门外文谈》一文中对刘安的论据进行精辟的诠释:“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的劳动,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由此可见,远古的社会劳动,不仅形成了最初的节奏,同时也形成了最初的音调。我认为,这里所说的“杭育”和“邪许”一样,是为了让大家抬木头的动作、步伐协调一致、减轻劳累而发出的有节奏的、强而有力的呼声。那时是没有语言的,这简单而高亢的呼声,就是音调,若以音符记录下来,就是劳动号子的萌芽或雏形。
  劳动号子大多与农村的朴素爱情有关,有表达真实谈情说爱的,如:哥哥唱曲儿小妹妹听,十句有九句是爱情,小妹妹唱曲儿哥哥对,哪一出出不是天仙配。有传递相思的:无花果开花人不见,小妹妹开心谁看见。前半夜想你吹不灭灯,后半夜想你等不上明。但也有描写偷情的:春风风一刮桃花红,新为的朋友一水水新。人老面老心不老,在下个七八岁正好好。
  我喜欢马季的相声,他的相声诙谐幽默而又不失趣味,从中多少能够学到些有益的知识,而且他的段子干净利索,很少低俗媚俗庸俗,相声《劳动号子》就是这样的作品。他观察生活仔细,描述各种劳动场面的劳动号子惟妙惟肖,生动俏皮,生活气息浓郁。就连繁重枯燥的插秧也有“号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面朝黄土,背负天,赤脚水田,躬身劳作的农夫,俄而抬起头来,唱起了“插秧号子”,他们在繁重的生活压力下,也不失生活劳动的乐趣。“踩水号子”更是别有情趣,“我们大家一起来啊!蹬阿踩啊,踩啊蹬啊……哗…哗…”这样劳动场面的快乐,只有劳动者才能够享有。
  几万人围在一片土地上建筑堤坝,几千人举着红旗浩浩荡荡上山的情景尤其动人心魄。那呐喊,那笑声,尤其是那一对对灼热的眼睛!虽然在紧张的劳动中大家都少说话了,但是那眼光仿佛在诉说着一切:“同志们加把劲呀……””嗨呦……”有时这些声音寄托于劳动号子,寄托于车队奔驰之中,仿佛令人感到战鼓和进军号的撼人的气魄……
  让我们热爱劳动吧!这是我们的纽带呵!怎样过上美好的生活呢?怎样使每一种劳动发挥它的巨大的潜力,一天天更加美好起来呢?党正在领导和率领着我们前进。青春的大地也好象发出巨大的声音,要求每一个中国人民都作出回答。
  
  篇四:劳动之美
  周日下午五时,弄满轮窑砖厂,一辆卡车驶进窑口,司机小卢跳下驾驶室,对两位小工说到“拉砖”。一位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推来满满一推车还带有余温的砖,飞身上车。只见他光着上身,双手戴着布手套,左手持“五砖夹”,轻轻一夹,五块砖像被吸住似的;右手同时拿起一块砖,快速一转身,还没看清,只见六块砖从车后飞到车厢前半部,快落到到车厢底时,六块砖像吸铁一样粘到一块,“哐当”一声,自然排成了一排。只见小伙子忽而转身弯腰提砖,忽而转身扔砖,“碴”、“哐当”,“碴”、“哐当”,转眼间一特制手推车砖,大约三百多吧,全部乖乖码上了车厢。小卢师傅说,这个小伙子是保山市施甸人,只有他们才是做这项活路的能手,本地人做不了。他还介绍说,小伙子手上的砖夹是最大号的,一般人只用“四砖夹”,每块砖的重量在4。8到5市斤之间,我听了大吃一惊。于是我拿出手机开始计时,刚好又上来一手推车砖,只见小伙子面不红,气不喘,提砖、码转,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他手里提的不是沉甸甸的砖,而是塑料泡沫。他忽而转身弯腰提砖,忽而直起腰干,猛一转身扔砖,飞起的红砖像是听指挥似的,乖乖飞到应到的位子上。小伙子好像根本不担心砖会不会飞到该到的位子上似的,偶尔会有弹出去的砖块,在他码下一茬砖时,他的右手会很自然的提起不听话的砖,从新扔到砖码子上。
  一推车砖转眼被码到了车上,看看时间,仅用了3。5分钟左右,惊讶万分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奇迹。连续几次计时,每手推车大约300余块砖,被码上车的时间均在3。3到4分钟之间。
  看着看着,感觉小伙子就像是在弹棉花一般轻松自如,又像傣族妇女拔秧苗扔秧苗一般潇洒。大约40分钟吧,一卡车3000块砖上车完毕。我计算了一下,他每次码六块砖的重量是28。8市斤,14。4公斤;3000块砖的重量是市斤,7200公斤,平均每分钟上车75块砖,重360市斤。
  他上一车砖的报酬约莫是20元。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了人”,实际上劳动使人聪明、使人上进、使人深入了解人生、使人学会思考、学会感恩,看着这个不知名的小伙子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也想到了小时候学过的古文《庖丁解牛》,那时,听老师讲解课文,心中还忍不住疑问重重呢。
  看着小伙子矫健的身姿,不禁感慨万千,劳动真美!
  
  篇五:我劳动的开端

  那是个很酷热的暑假,那年我十六周岁,还在上高二。
  因为天气大热,山村的孩子都习惯一大早就上山打一担柴回来再吃早饭。吃过早饭就去河畅游嬉戏。去河边的路上我看到表哥怏怏地坐在树荫下,表哥比我大几岁,他在一个小私人煤矿背煤,他说他病了,正愁没人代班,他们班十八个人,不能上班就得找人代班,我说我去啊,他头摇得象贺郎鼓一样,一个劲表示不行不行,你能行吗?我还真不信邪呢,拍拍胸脯说我去定了。
  因为上中班,于是那天中午我早早吃了中饭,偷偷用一个小搪瓷碗装上两把米和两只红苕,然后骗妈妈说我去一同学家有点事,晚点回来
  去煤矿要走五六里山路,要翻越那座几百米高叫虎槽的山脉,正午的烈日下,山路两旁一人多高的茅荻散发热气炙得让人窒息,衣裳被汗湿透的我,这时真是有点不知道根底,但就不信这个邪,
  听说我要去背煤,一个叫阿山的远房叔几乎是暴怒叫骂我,让我赶快回去。但我还是犟着下矿了。
  我找到表哥的衣服和工具,一身被煤粘得比搭帐蓬用的帆布还厚的衣裤,足有十斤重,还有一条一米多长呈弓形的驼担和一大一小的两个筐子,说真的当时我一直在考虑怎么用这东西背煤……
  午后一点半我们开始下矿井,十八个人中我最小,但也有年近六十的老人,踏着积水的大巷进发,说是大巷也就是个山洞,平均高不足一米八,宽就是一米吧,在昏暗的灯光下,我们走了半小时才到下井口,再下一百七十多级用松树钉制的楼梯,才到煤层口,我学着大人们的样子,用小筐装上约五十斤煤块,大筐装上约八十斤的散煤,然后手足并用,半伏下身子,用弓形驼担三分之一处那个扣勾挂在肩上,刚好让驼担后部压在屁股上,后驼担有个朝上的挂勾,我挂上八十斤的大筐,前驼担挂上五十斤的小筐,因为下边小巷较小,我们不得不猴子似匍匐手脚并用,大人们用近十分钟一步步爬上的一百七十多级楼梯,我只用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就爬上来了。可能因为我性急,也许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
  到大巷就可直立了,我们就改用扁担挑,用半小时走大巷,这样我就可以挣钱两元,
  说起来那天真很背时,驼第四次上楼梯口时突然停电了,那种突然的畏惧至今心悸,似乎四周一下子毫无生息了,真有知道什么是地狱的感觉,好在十分钟左右矿主发电了,我的头也被矿壁里坚硬的石头碰出了血,老矿工都没事,可能是我个子高,那时也近一米八了。
  那天我和大人们一样背了五次,每百斤一块五毛钱,我挣下了十元零一毛陆。
  下班时我用半个多小时洗澡,我看到了我左肩的皮已殷红斑驳地楔入的煤点,但我还是很开心,因为我拿到了我一生中第一笔收入,
  
  我回来爸妈已经睡,那晚我睡得很沉,沉得不敢翻身,好象一翻身全身就要散架。
  本是不敢再去了的。但第二天晌午我还是决定去,因为十元块对我有太大的诱惑,十元钱可以买好几十斤一毛四分柒一斤的供应大米。我半学期的学费只需要两天就行了,五分钱一个的鸡蛋妈妈要多久才能攒到十块呢/
  于是我一连干了八天,第九天就没去了,因为早班矿里出事了,破了地下水,淹死了四个人,矿被查封了。
  开始爸妈一直不知道我去煤矿。后来我把八十多块钱给妈妈时,我永远不会忘记妈妈那个惊恐万状的表情,还有无奈,凄楚和眼睛溢出的泪珠。
  
  篇六:神圣的劳动
  有人把劳动叫做活,还有人把工作叫干事……。
  我好象老为平常的事感到担忧,于是我想到了“做活”。俗话说:“人不可一日无事,”这个“事”就是指的做活,人在日子中做事,这事转换为趣味和欢乐,这就是劳动。
  我们每天要面对的事基本上分为三种:一是体力活,二是脑力活,三是休息。休息也是一种劳动,只不过是一种间接性的劳动罢了。过去人们经常念叨说:“到了共产主义,劳动就成了人的第一需要呢!”这话没错,我信呢!
  作为生物的人,不光是为劳动而活着,但是,你如果不劳动却又活不下去。这说明一个人对劳动的需要是生之俱来的,而后尽职尽责,在劳动中享受生命的快乐。当人的成长经历到资本的物欲阶段和追求生命的享受时期,既使你遇事不顺,苦难危情时刻找你,但你也能从微小的艰难中获得乐愉,有些人抛弃劳动,他并不知道珍惜拥有的劳动权利,以致失去了幸福、健康和欢愉,甚至造成人生痛苦和遗憾,这是一个人应当懂得的平凡道理。
  人一但日无所事,就会百无聊赖,浑身难受,谋乱心慌没精神,活着没了意思。美国教育学家贝内特说:“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这句话使我想起了古代,据说当年秦军入陕就规定秦人无论大小老少必要做事,一是参军打仗,二是种地耕田,国中无闲人立于了不败之地,历朝历代也都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顺应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吧!
  劳动,这个令所有人心动的词汇,使我想起了三十年前兴起的义务劳动,那时人们对集体劳动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和干劲,记得有一次,职工们在百货大楼建设工地义务劳动,百货组的二位同事,因迟到工具用完了,无法参加劳动,看到大家热火朝天的劳动埸面而感动,竞当众抱头大哭,可见劳动的确成为了一种荣蓐观。乡里人把劳动叫做活,我觉得很有学问,劳动是日子的常态,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最好的享受就是工作,她会让你忘掉忧愁赢得快乐。”劳动既是个体的生命需要,又是集体的社会表现,人是个高级生物,尽手足之勤,为劳动取舍生存,顺天体道,听其自然,认识劳动,用心努力去做,才是人生的主题,劳动是活着的信仰、是习惯是需要。老百姓的日子正是需要勤劳才会有尊严,有进步,谁又能说日子中的事事,那一样不是跟劳动招嘴呢?
  我突然的觉得劳动是从饥饿中走来的,饥饿是动力,劳动是过程,人要是失去了劳动,那一定是吃饱了撑的,人常说:“饭饱生余事吗?”无事便生非吗?吃饱了欲望就大,就多就胡搜事地不安宁,据说中国的贪官和腐败就是吃饱了撑出来的,那类懒货一天光想着:“褂褂一披,工分一得,”表现出生物的退化现象,人性因之丧失净尽。其实,一个民族中懒惰分子日多,那就会使大多数人受罪,从文明进步上来说,也是相当可怕的。人都有个毛病:叫“乍惯,乍来,”如果家教不严,监管不力,少数人的瞎毛病,一旦成为习惯的话,这坏习惯却不能根治继续着,那么,大多数人必然活得卑劣,痛苦,日子就悲惨就艰难啊!
  行文自此,我还是非常怀念过去那年月的集体劳动呀!
  突然地思绪缕缕,又觉得人生勤懒,各有其分,又何必强求“豁豁咬驴一律呢?”人道既是如此,劳动便见出生命的两极。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2021-02-06

  • 人生七期

    人生七期

    16世纪,英国的大诗翁莎士比亚,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诗,把人生由婴儿到暮年,分为七期,描写得极其逼真。大意是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