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悟的文章
2019-04-09 22:05 来源:散文网
篇一:生命感悟
在漆黑的夜里,星星依然眨着纯真的双眸,发出耀眼的亮光,给夜色增了一份美丽,添了一份憧憬。她是茫茫大海之上的灯塔,是茂密森林中的向导,是黑夜赶路人的长明灯。忽然间,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瞬间没有了踪迹,一条长而美丽的弧线也随之消逝。
流星的生命历程虽短,但把最亮的时刻和美丽留在了人间。人的一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人生似流星,在高高的夜空中,她只是一位匆匆的过客,只要一现身,便消失在苍茫的夜空中;人是沧海一粟,对于大海而言,只是微不足道的;人从呱呱坠地到耄耋之年,经过数个岁月的轮回,数个春夏秋冬的流转,细细数来还是挺漫长的。但日子总是在不经意是溜走,稍不在意,她就夺去了你人生的全部。
暂且不论人生的长短,关键是否在有限的生命历程里,是否留下了美好和幸福在人间。只要我们有幸生活在世上,就是一种幸福,就要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遇,不要白白来世间走一趟,走人生暗淡无光的路程。人是客观世界的改变者,因此不论世事多么艰难,人情是多么淡漠,历程是多么坎坷,境遇是多么残酷,环境是多么恶劣,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坚定不移地迈好每一步,走好每一程,不让生命在苦难中消声,而是发出更加耀眼的靓丽之光,像流星,不论在世间停留多久,都把明亮和美好留在人间。
篇二:末日感悟
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压车是每个开车人最头疼的一件事。所以开车的人也尽可能的找不压车的路去走。大概晚上十点多,火车站送完朋友选了甘南路回家,却发现甘南路压车厉害。左右看看突然才明白,两条路旁全是娱乐场所,夜总会、酒吧、茶屋……明白了这条路白天走时不压车,而晚上这个时间段却走不了车的原因。
有路两旁找车位的,有调车头的,走走停停。。。。。情绪开始烦操起来。打开音乐,开始慢慢好起来,这是压车
状态下最好的释放……一路的夜总会、酒吧、茶屋、满街的霓虹灯,让我联想到朋友聊的末日问题。无论末日是不是真,这一路的夜总会、酒吧、茶屋……演绎的不是末日的罪恶吗?夜总会包厢里K歌的人,服务的小姐,酒吧里同桌喝酒的男女,茶楼里喝着茶打着赌钱牌的男人女人们,这一切是什么?人们已习惯了这种
、方式生活,罪恶是什么?没有人细究过!情人、艾滋病……所有的堕落不都是这夜生活产生的吗?人类似乎已习惯过这样的日子!多时尚的生活啊!唱歌、喝酒、打牌、找情人……人类堕落了,但人自己却不承认,因为人类已经把不正常视为正常了!(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想起前几日和做房产的朋友聊天,他无奈的说:打牌的当中,有同桌的人不同时间的都约来了自己的情人,等
打完牌吃饭的时候,只有他是一个人,他突然感觉很尴尬,因为他没有情人!在别人来看他不正常,都什么年代了连个情人都没有,而且是个很成功的男人。物质的生活给人带来的是精神的空虚,人类因此而堕落,但人却
认为是正常的!
车慢慢在走,有喝醉的男男女女,摇摇摆摆的在过马路,显然不是夫妻。有明显是请客办事的,点头哈腰的
在送人……一路走过,路旁好车比比皆是。街上行人一眼搭上去全是物质过剩的人……在这个时间段,在这条街,看到的是这个城市物质富足的一方面,以及人类罪恶蔓延的灵魂空虚……再想想关于末日的说法,突然找到了答案,如果人类如此发展下去,不醒悟,末日迟早会来的!走到路头,拐上了白银路,终于不压车了。想想以后晚上再也不走甘南路了……再深一点想,人类真该找一条正确的回家的路了!这条路应该是没有物质,没有美女,没有罪恶引诱的一条路……这条路的路头应该是干净温暖的家,以及我们纯洁的灵魂!
篇三:感悟
今天早上,接到夏老师一个电话,一个急切的声音在耳边传来,声音中夹着喜气“你知道吗?孩子的作文发表了,在淄博晚报上。”听到后,我的心颤了一下,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消息,我高兴的竟说不出话来。
我赶快骑车奔往婆婆家,报纸在那里!走在路上,还是禁不住心中的喜悦,高兴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了。到了婆婆家,老公竟也在,我们一家都沉浸在喜悦当中,公公正拿着报纸看着孙子的文章,乐得合不拢嘴。我接过报纸,一眼就看到儿子写的文章,这是多么宝贵的文字啊!字里行间闪着智慧的火花,也许一个平凡的孩子从此会变得不再平凡。我第一时间把报纸的照片发到网上,先跟孩子的老师联系,收到老师的祝贺。再把照片发到我的空间里,不一会收到很多朋友的道贺,今天是什么日子,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孩子今年七岁,他发表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篇文章,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日子。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
在沉浸在喜悦的同时,也回想起孩子的成长。孩子从小语言能力就比同龄孩子强一些,记得他三岁那年,他迷上了动画片《洛洛历险记》我给他买了好几个机器人,孩子很喜欢,包装上有故事简介,他很好奇,总是一遍一遍让我读给他听,没几天我发现孩子竟然背过了,而且一字不差,他当时跟本不认字。与朋友聚餐时,他背给人们听,朋友们也感到很好奇,一个三岁的孩子,能背几百字的故事注解,一字不差,咬字清晰,称之为奇。过了一段日子,他有喜欢上《植物大僵尸》的游戏,让我给他买书,书看了几天,上面介绍的植物,一本书一口气都背下来了,别人都感觉很惊奇。
一个人的潜力,也许天生就有,可是没有人正确引导他,孩子也不会发现自己的长处。命运也会决定孩子的发展,孩子是幸运的,他上一年级就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刚开学不久,夏老师就提议让孩子们注册习网,学着打字,学着写博文。刚开始很艰难,几个小时,我都靠在他身边教他,渐渐的孩子打字速度进步很快。我们坚持让他写文章,每天至少一篇,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
写到这里,我还是要向夏老师说一声谢谢!是您给孩子指明了一条光明的路,是您一句句鼓励推着孩子一步步前行,感谢您让孩子成功迈出第一步。此刻,您那平凡的身影在我脑中浮现,你用你坚强的臂膀托起初升的太阳,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很多不平凡的事。
一个人再有潜力,如果没有人为他指路,只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所以说,孩子有一位好的老师是幸运的。您用您的无私照亮了别人,无数个日日夜夜,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孩子放学后,晚上还要批网上的文章,你的辛劳,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孩子现在已经写了一百多篇博文了,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孩子的成长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关爱。夏老师愿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培育心的花朵,愿我们的孩子心中文字的花朵,朵朵绽放,七彩的花朵遍地开花!
篇四:感悟邮政
邮政百年的历史,有着耕耘的艰辛,又充满着收获的喜悦。邮政实现了数次的华丽转身。从古人鸿雁传书到汽车、火车、航空的转运,从单一的信件业务到报刊、包裹、特快、汇兑、储蓄、保险、电商、函件、农资等业务。邮政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无一不体现了邮政的发展就是科技发展的过程,是改革发展的过程,是创新发展的过程、是转型发展的过程。从而使我深有感悟。
在邮政部门工作,做为邮政大家庭的一员,无论职位的高低,都要投入对邮政无限热爱和忠诚,如此才能成就自己、成就邮政,走向成功。试想,如果没有怀着对邮政事业的无比忠诚,没有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因公摔坏双腿的河南平顶山邮政局局长王德武何以架起双拐冲锋、开创一个全新的平顶山邮政事业?试想,如果没有对邮政事业满腔忠诚和热爱,被誉为“马班信使”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的乡邮员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20年默默行走在大山中,“溜索姑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邮递员尼玛拉木,十年来奔波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雪域高原,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曲曲邮政赞歌,从而受到社会的广为认可,走上国际邮联讲坛。他们的事迹感动国人、感动世界。因此,在邮政热爱自己的工作,哪怕只是做一名普通的乡邮员,也不甘平凡。因为职位从来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表现,反倒是工作表现最终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地位。正如《福布斯》杂志创始人、传奇人物福布斯所说:“做一个一流的卡车司机,比做一个不入流的经理更为光荣,更有满足感”。
身为邮政员工,就要处处想用户所想,急用户所急、帮用户所帮,从细微处改善服务,才能使中国邮政更加深入人心,更快发展壮大。现在的邮政工作是“大众化”的服务,“一般性”的满意已留不住客户,只有从一个热情的微笑,一个体贴的动作,一句贴心的话语做起,推出个性化、真情化、人性化的服务,才能让客户心存感激,从而赢来更多客户,加快邮政快速发展。1998年,我被县邮政局招聘为乡邮员,走上了邮政系统最基层的乡邮员岗位。正是凭着对邮政事业的热爱和执著,我先后从乡邮员到揽投员、质检员、组长、视检员,无论在任何岗位,我都像“弗雷德”那样去思考、去行动,把和“弗雷德”同样的宽宏、慷慨、诚挚、乐观精神带入工作中,努力为用户服务,为社会服务,我的付出也赢得用户的好评和各级领导的肯定。我不仅被南平市局评为最佳投递员、“弗雷德”式收投员,还先后被福建省邮政局授予“福建省邮政服务之星”称号,被福建省邮政公司授予“2006-2009年度先进个人”。被全国总工会宣教部等6部门联合授予“和谐中国2007年度影响力人物”。荣誉代表过去,但它更是一种压力,也是新的起点。
如今,让我深深感到在邮政工作,无论是在管理层、还是在基层,只要你用心服务,提供你所能及的超值服务,让每一天都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代表作,那么你一定会从平凡走向杰出,你所从事的事业也一定会兴旺发达。在邮政部门就需要更多这样的“弗雷德”,他们是奠定中国邮政大厦最坚强的基石。
百年邮政,百年沧桑。面对困难与挑战,邮政的改革、创新、发展。每一步都会让每一位在邮政员工亲身体验到走过的一路坎坷,一路的沉思,共同经历了邮政的成长、腾飞和辉煌,但邮政的路还很长,遥望碧蓝的天空,轻轻托起一片报春的嫩芽,一股暖流漫过思绪,千万种感受汇成一种意念:只有改革,邮政才有出路,只有创新,邮政才有活力,只有发展,邮政才有希望。新的日历,驱动着新的年轮,新的起点,点燃了新的历程,新的憧憬,孕育着新的果实。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