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木的文章
2019-04-09 22:05 来源:散文网
篇一:草木
我对草木的爱,来源于对人的厌倦,或许就是如此。
陌上的格桑花,满枝桠的花蕾在风中轻盈地旋舞。摇曳的身姿,在每一个路人的脚步间绽放,在每一寸停留的目光里闪耀。肆无忌惮,轻灵地在心间跳跃。时而悠扬,时而宁静。
一株风中的格桑花,还有那如格桑花一般飘摇的万千草木,我于你们的爱无尽言说。是这荒凉的时光,淡漠的人情,让你在我的心间燃起灼灼的怜爱和惊羡。羡慕你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羡慕你千年如一日的安然。
你从遥远的山谷走来,带着芸芸众人的情丝忧怅。绿的叶,嫩黄的花,淡淡的愠色,是飘荡在脑海里的华裳。
你秉着春风,生长在庄稼地的埂上,在四季的轮回里,在婉转的歌调里,在诗人的叹词里,在我渴望的眼眸里,在水一方。
一颗种,从时间开始时,便生根,发芽,开花,流光梦萦,一岁一枯荣。你那渺小的躯体,领略了春夏秋冬,一轮又一轮,比任何先哲深远。应景地伫立在诗词歌谣的眷恋里,用你沉默的语言,摇曳芳华。
一草一木,长于大地,归于大地,带着本真在时间里沉默地走过,又带着本真回归宿命。带着未及世的模样,褪去那繁芜的霓裳,扎根在那贫瘠的土地里,淡然的看着人来人往。
草木之纯真,让我流连忘返,让我深深呼吸,竭力拥抱每一株芳华。尤其是那渺小的,山野的,倔强的草本。于微风中,摇啊摇,摇过了一个世纪的阴晴雨雪。
步履间歇,屏气凝神,一缕风吹落了满心的怜爱,徜徉在弥久的清新中。草木,带着远古的气息,铺面而来,将心碾平,看淡纷纷扰扰,看破紫陌红尘。
芳草系情思,枯荣亦有情。人,不及你好。
篇二:草木清香
十年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从本村小学调到镇上教书。我们那儿自然山外青山,开放的校园周边是山野田地,草木触手可及。小镇同样在大山的皱褶里,只是一条稍微开阔、平缓的山冲,四周依然是林木苍郁的群山,校园封闭的围墙外面,是四季在上面铺锦叠彩的田地,大自然也近在咫尺。但就因了这一墙之隔,似乎筑了道坚实的樊篱,阻遏了山野气息,草木清香于我的嗅觉渐次疏离、依稀,一如飘渺的幽梦。
这不由得使我怀念起那些被草木清香氤氲的日子。
当然,山里人,像我,打小就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弥散的山野气息,浓郁的草木清香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与自然的关系,就像人与空气的关系,无时无刻离开过它,你却浑然不觉,这与“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出一辙。
我所怀念的,是一段特殊的感受和经历。
那时我在村小学教书。从家到校不过两三里地,除了小段要经过人家外,大段在田地丛林之间迂回穿梭,每天往返于家校之间得耗费一个多小时。或在山林中行进,或在田垄间游走,或在庄稼地里穿过。不知怎的,有段时间,我对草木的气息特别迷恋,竟爱之成癖。徜徉在山野之间,吮吸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或随手采撷花枝草叶,入口咀嚼;或揉捻之后,塞进鼻孔,深深嗅闻。我就像传说中遍尝百草的神农一样,深谙许多草木的味道。我的肺腑间充盈着山野之气,浑身散发着草木清香。
蒿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山野之间,随处可见它们丛生的身影。每当农历正月末,沉睡的植物们大多做着他们的酣梦呢,蒿子便突破寒冬的禁锢,顶穿生硬的冻土,在浓霜里,在残雪中,探出娇嫩、纤弱的身子,窥伺春天的消息了。心急的村妇们,提着小篮,四处搜寻,她们要采蒿做蒿粑呢!几天东风,几场春雨过后,不经意间,蒿子便蔓延得漫山遍野。你驻足,随意掐下一株野蒿,凑近鼻前,一股清郁的蒿艾气味,隐着淡淡的苦涩,扑鼻而来,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到了五、六月间,草木进入了生长繁盛时期,这时,蒿子长得更加勃茂,苦涩的清香,愈加浓烈,采来闻之,竟让你欲罢不能,爱不释手。
蒿子的种类很多,多属于菊科。山里大多数人家都种有艾草。艾草也是一种蒿子。两者相较,蒿子的茎是圆柱形的,而艾草的杆有纵棱;蒿子的叶单薄、光滑,艾叶则厚实些,背面布满白色的绒毛。人们称艾草为“苦艾”,我想这主要源于艾草独特的气味吧。艾草散发着优雅、醇正的药香,较之蒿子,更胜一筹,难怪它能入药。山里人种它,一是承袭端阳节门口插艾消灾避祸的传统习俗,但最主要的功用是收割后晒干,给坐月子的产妇或久染风寒的人熬汤泡澡,能散寒通风,扶正祛邪。也有刚生孩子的人家,在房里焚烧艾叶,以驱散浊气。点燃干燥的艾草,满室便弥漫着好闻的艾香,无怪乎人们将它称作“瑞香”了。
还有一种火蒿,茎杆修长而纤细,能长一人多高,叶子也显琐碎,多长于贫瘠的沙土地。以往,每到火蒿停止生长的时节,总有人上山刈割,束成捆担回来,晒至焦干,等农闲时扎成火把或搓成火绳,供夜行照明之用。因火蒿的枝叶细碎,且有一定的柔韧性,搓揉之后,叶子变成绒状,易燃。夜行者点燃火把的顶端,边走边舞动,呼呼生风,火星四溅,气味芳香,据传也能避邪。火把还可用来驱逐野兽。庄稼成熟时节,常有猪獾等兽类来糟蹋。于地边、田埂处立几支点燃的火把,野物怕火,又惧火蒿异味,的确能保一夜安宁。火蒿较之艾草,苦寒的味道更甚,以至呛鼻,我却很喜欢。这味儿就像一位沧桑阅尽的老者,深沉,厚重,老辣。我常捋下几片叶子,放入口中细嚼,开始微苦,继而甜丝丝的,回甘悠长。有点像甘草的味道;又如吃了山间的苦李,苦尽甘来,口有余香。顿时,一种天高地迥、山远水阔之感油然而生。
四月,春意浓稠。薄霭轻笼的空中,浮漾着蒸腾的阳气。菜花们像听到了谁的指令似的,一不留神,开得一塌糊涂,满眼绚烂,将菜畦、田地变成流金的海洋。置身其间,就想张开双臂,将无边春色拥揽入怀。时有清风拂过,浓烈的花香潜流暗涌,排山倒海般地袭来,淹没你的嗅觉,浸透你的肺腑。是那种浓得化不开的甜香,有种掉进蜜罐里的甜蜜、窒息感。这时你须自我把持,稍不留神,你就会迷醉在花海中。(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花气能形成逼人气势的,除了菜花,还有兰花、栗花和桂花。
我们这儿野生的兰花有两大类:人们称作“小兰”,“大兰”。它们的叶子都一样,呈披针状,气味也接近,区别在于花上。小兰开在寒冬腊月,花茎短,约四五寸长;花朵少,只在顶端挑着一朵花。虽说香气清洌,终因花少,势单力薄,成不了气候,须凑近植株,才能闻到香气。如果说小兰是小家碧玉,那么,大兰则是大家闺秀了,自有一种雍容、高雅的气度。每到谷雨之后,散落在深山幽谷中的大兰,便次第开放。大兰花株高一尺左右,较之小兰的纤弱、谦卑,大兰则开得繁盛而恣肆。光润的茎杆上节节生枝,枝上缀着吐露花舌、张开花瓣的朵儿,像栖着一只只玉蝶。你行走在林间,缕缕的幽香随着阵阵山风,影子似的尾随着你。兰花香气馥郁,让人沉迷,有很强的穿透力。像一道闪电,劈开混沌与麻木,穿透你的鼻腔,照彻你所有的嗅觉神经,然后在肺腑间盘亘、游走,挥之不去,经久不息。家乡的茶叶,雅称“翠兰”、“兰花”,想来确乎精准。不仅因其状若兰芽,啜饮之后,只觉得兰香浮动,心虑澄明。原来茶叶受兰花的浸润,难免沾上花气了。想当年,二十出头的我做着青涩的文学梦,受文人雅士的影响,竟也附庸风雅起来。记得有年春天给心仪的女孩写信,我颇费心思。从林间采来大把的兰花,用清水养在瓶子里,夜晚,将信笺罩在开得正盛的兰花上。天明,取下嗅一嗅,信笺上濡染着幽香。再将美丽的心事付诸兰笺,自认为风雅。这有种焚香沐浴的意味。现在想来,即使再芬芳的情愫,历经时间的稀释,寄达时,也如这兰笺一样,香气尽散,索然无味了吧。只是那袭人的花气至今仍在记忆中袅袅。
家乡号称“栗乡”。坡上,地里,甚至稻田里,都植满了嫁接的板栗;而山中则遍生野栗树,我们叫做“毛栗”、“油栗”。五月,千树万树栗花开,一片烂漫、喧腾的景象。油绿、宽大的栗叶之间,缀满了粉黄色的花束,像数不清的毛毛虫在枝头蠕动。栗花的香气,有点菜花的味儿,是那种甜甜的醉人的浓香。只是栗树众多,花束繁密,形成的气息更加磅礴、壮盛,有种铺天盖地、席卷一切的感觉。这时你无论走到哪儿,只觉得熏香袭人,心旌摇动,目眩神迷。
我想,追慕诗意的栖居,不独城里人的专利,乡下人也不例外,从他们居所的环境上便可见端倪。山村人家房前屋后都环植了各种树木,随着时序的更迭,变换出别样的风景。在这些树木中,总少不了桂树的身影。或绿荫匝地,或亭亭如盖。揣测种桂树原因有二:其一,桂树枝繁叶茂,四时常青,点缀风景,美化环境;其二,桂花香气清幽,闻之神清气爽,怡情悦性。八月桂花遍地开,小山村便浸在幽幽的桂香里。这时,行走在山村,转过山嘴,爬上坳口,飒飒金风便送来扑鼻的清香,直沁人心脾。即便不熟悉地形,循着香源,也能找着人家。桂花细小而繁密,簇聚在小枝的叶腋下,仔细看,满树像撒了层薄薄的玉屑。它的朵儿虽小,香气却幽远,绵长,持久。没有那种大刀阔斧、长驱直入、横扫千军的气势,而是丝丝缕缕、点点滴滴的渗透。如同绵绵春雨,滋润大地;又如涓涓清泉,汇入河流;又如习习凉风,穿襟入怀。在这样的气息里浸没久了,岂止是唇齿生香,连梦境中都溢满了郁郁桂香。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乡下人,身上散发着山野气息。但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酸溜溜的矫情;知情者则斥我伪饰,说我浑身俗气直冒。我曾反躬自省:真是这样吗?自己也说不清。社会是口大染缸,又是一口大窖池,各色人等、各种气息在这里混合,酝酿,发酵,长期熏陶、侵袭,想想,难免浊气熏天、俗不可耐了。
真想到山野间走走,让草木清香再次洗礼我的身心。
篇三: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个成语,八字连同可以,只用后四字也行,是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常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草木皆兵,如被追捕的兔子,总是竖起长长的耳朵,捕捉一切来自四面八方的讯息。
如履薄冰,杯弓蛇影,眩晕的感觉一再如影随形。身心匮乏,彷佛被抽干了的皮囊,软软地闭上双目,苟延残喘。
太累,心。
因为感觉到了享受果实的快乐,所以本能地捍卫,如一只刺猬,抓住手上最后的松果,随时准备竖起全身的刺,以防卫当成最无力的攻击。可是,现在,感到防卫过当了,感到防卫所需付出的精力已经超出任何一切,所以,累了,无力了,想到了逃避,干脆什么都不要,手上、心里什么都不留,也就没有所谓的“保卫”了。借用一句老土的话:我穷得什么都没有,也就没有所谓的失去了。
想起王海鸰,那位专写婚恋的剧作家,她说从未怀疑过婚姻的幸福,但是她不愿再做尝试。其实很多人,陷得越深,迷茫就越多,源于不得不在乎,源于日益意识到的自己无力与干枯。就如怀里揣着宝玉,却没有任何可以防御的武器,唯一能做的是出于本能的抓紧,再抓紧。有人曾说:守护婚姻如同抓住一把沙子,抓得越紧,就流失越多,得放开手。可是,怎样放才合适呢?为此,疲惫不堪。是啊,宝玉就是宝玉,在它仍藏匿于顽石中的时候,或许无人问津,如果慧眼识得,并且肯用青春、用人生做赌注,拿回家用绵长的岁月及深厚的亲情及不离不弃的执着仔细雕琢,现在就熠熠生辉,成了许多人都看得见的宝玉,自然就有人觊觎了。毕竟,不劳而获是人性中最基本的贪婪,只是,这种贪婪是需要以他人的血泪为基石,这种贪婪经不起玉石俱焚时的打击,这种贪婪不愿意直面惨淡的结局。可是,人生,又怎会一切都可预设呢?
困了,累了,就会想到散了吧……于是,出现了许多不愿相伴的爱情,毕竟,婚姻不仅仅是雕琢,还有沉重的会令你心力交瘁的守护,如一场战斗,需要的不仅仅是战胜的勇气,还有保卫成果的智慧与敏锐。而这种保卫,是恒长的、是无休止的。于是,许多可敬而无奈的认真爱着的人选择了分手,原因是他们无法承担守卫爱情的重责。
想起林忆莲的一句歌词:“恨不能一夜之间到白头”,我想这是许多爱着的人最真实也是最无奈的表白吧!
我爱着,并且希望自己会是一块璞玉,愈久弥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发出温润的光泽。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