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笛声的文章
2019-04-09 22:05 来源:散文网
篇一:笛声
悠悠笛声断断续续的传来,忧伤的送别曲悠悠传荡。岁月,这一盘散沙还历历在目,可那陈旧的岁月已盖上了一层薄薄的尘土。
还记得,曾经的笛声充满着向往;还记得,那有些生疏的笛声柔柔似棉。那时的我们睁着好奇的大眼,可如今,已浮上一层岁月流逝的忧伤。或许分别的泪已干涸,但友谊的泉水永不枯竭。一株株曾经的苗儿,不再稚嫩,成熟的花儿,绽放在岁月的泪中。形容花儿的不再是生机勃勃,而是成熟稳健。或许,只是或许,若曾经的友爱还能地久天长,那友爱,或许就不会被遗忘。
笛声不仅只代表曾经的友谊,那是永不可被消磨的声响。表面的敷衍往往是事物的真理,内在的事物又可推敲斟酌。
友爱,何曾断续。笛声的断续,或许只是吹笛人所要表达的悲伤。离别时的悲伤化作邻花的土壤,滋润着花儿,使花儿不懂得孤单。岁月的荏苒,谁能改变?我们现在追忆着往事,可未来的我们,又怎能追忆以前追忆着往事的我们?
最后一句深情的话语,化作一缕清风,彼此祝福。我们应该知道,那或许是我们对彼此的最后一句玩笑,一首歌,一句惜时的格言,一次问候。不会有抽噎的声响,因为抽噎只会使同伴更加悲伤,我们只会默默的流泪,轻轻地。我们不会惋惜,既然无人能改变时光。我们只会随着笛声往前不回头的跑着,六年的思念挂在心头。莫回首,回首只会悲哀。我们只会珍重,珍重他人,珍重自己。
笛声轻轻地慢慢地断了,真的断了吗?没有,那只是我们离笛声远了,听不清了……
篇二:笛声不老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天光云影,明月松间;清泉石上,鸥鹭独饮;驿外小桥边,流萤扑扇,竹篱掩映,蔷薇架下有浣女晚归,夏虫啾啾;近山高处,有竹管穿林打叶,悠扬的笛声徐徐展开,片片白云开始鲜活,缕缕晚风开始舞蹈。这一刻,山是空的,心是满的。
多么奢望,舞弄那一根羌管的人是我,小楼独立,玉树临风,一腔心曲,便置身于江湖,行侠万丈红尘的绮丽与沧桑。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天赋予人的气质叫“性”,那么自然赋予竹笛的气质则叫“韵”。玉笛暗飞声,流韵倾城闻。
《史记》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自从黄帝开始选竹制笛,笛从石制、骨制中解脱出来,更加自由地放开歌喉,清脆之中,哀而不伤,悦而不噪,所谓“凤鸣”之音绕首。
袅袅之音,岂止绕梁三日不散的余味,更有潇洒插于腰际,随时盈袖飞扬的疏狂。
宋玉,首为笛作美赋,他吟到:使午子,廷长颈,奋玉手,摛朱唇,曜皓齿,赪颜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歌《伐檀》。。。
笛,涤也。荡涤邪志,纳之雅正!于是,笛,美风洋洋,嘉乐悠长。(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我们循时光的小径,抵达生命的泪腺,拭泪清理一些历史的杂音,有一些不老的天籁随时光一起走入我们的心底,高山流水是缓缓而归的先秦知音,梅花三弄是凌霜不惧的东晋傲骨,苏武牧羊是凄美悲壮的西汉忠贞,而春江花月夜则是馥郁雍容的大唐仙姿。
文字是文人耕耘的土地,音乐是诗人人格的剑胆。无声有形的文字,聆听有声无形的琴声,是听得见的文字,看得见的琴声,潜伏的渴盼落寞,涌动的轻喜淡愁,一起交汇在一个想象的世界里,你能与古人对话,你能与笛声共饮,你能与时光相拥。
你听,李白的笛声是梅花曲,“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杜甫的笛声是断肠声,“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白居易的笛声是故乡愁,“江上何人夜吹笛,声声似忆故园春。”王之涣一曲阳关三叠,最是离别殇。
还是喜欢陈与义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岁月无声,花开有时,恰逢那一树盛开的杏花,占尽了春风,占尽了春色。伊人立于树底,衣袂飘飘,笛声轻启,闻得那雪白的花瓣扑簌簌地飞舞,春风吹作雪,唤醒梦中人。不知这种场景惹来多少相思,约了多少佳期?甄嬛一曲杏花天影,杏花疏,天影遥,可怜你人比花娇!连雍正皇帝不也被她障了慧眼,施了魔咒,一见倾心,抱得美人归。真是繁花千树,今夕是何处?只因良人顾,一笑终身误!
文字与笛的相怜,终不及月与笛的倾心,笛声在流淌,月光在倾诉,那是知己的默契,恋人的相思,征人的悲怆,游子的苍凉。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载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同心花,绚丽无比,朝开夜合。一声笛曲,月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另一半期盼谁来缝上?到底是曲误了人,还是月明了心?心思无路可走的时候,只当一只清笛是恋人送来的思念与幽怨,心被掏空,只恨腋下没生出双翅,乘月飞去!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可怜的南唐后主,回想当年春殿嫔娥鱼列,车水马龙正春风,如今月夜一支冷笛令他愁极恨深,唯有望月心事和泪说。这样的夜里,唯见月光,尚有回忆流淌。。。
“新月又如眉,长笛谁叫月下吹?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像这种塞外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思乡的离愁诗,晏几道的《南乡子》二首,更胜一筹,因笛月意象渲染,使粗犷刚健的边塞诗呈现出一种阴柔美,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的空灵淡雅之美。
八月,神话和传说有一场盛大约会,金风玉露在一弯眉月的指引下,步入鹊桥,作一年一度片刻相拥,便已胜却人间无数。
执着与心,勤勉于怀,我每日挥剑长歌,锦瑟不怨。因曾与天边的月有约,届时将把最美的笛声传送!
篇三:笛声何在
窗外细雨霏霏,已是三月天气。人说:“暮春三月,江南早长,杂花生树,群英乱飞。”我眼中的江南却是细雨绵绵似有无尽的哀愁与幽怨,似一位落魄的美女有些浑然的丽质和淡淡的哀伤,点点清泪飞洒在天际间就幻化成了这无尽的细雨。
这里的树都是常绿的,烟雨蒙蒙之中景致确实好看,清风细雨,古巷幽境,有着诗意般的境界,而我却总觉的缺了点什么。“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大好的春光,转眼已近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清明时节的雨又该是怎样的一种风情。我忽然想到有一个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咿咿呀呀的吹着横笛,晃晃悠悠的走在陌上,将一曲清歌掺着或喜或悲的情愫伴着笛声悠悠传遍田间地头,和着莺儿雀儿的啼唱,抒发着胸中的一片天地。
“杏花疏雨里,吹笛到天明。”该是何等的一种意境?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然而,那悠悠的笛声又在何方啊?在这里人群攘攘的大都市里,不乏有着能歌善舞精通音律之人,只是我常听到的却是小提琴,长笛,单簧管,萨克斯那些西洋乐器的金属气味飘荡在黄昏的夜色中。洞箫的呜咽柔肠百转的倾述之声似乎早已绝迹,清亮高昂的笛声也是鲜有耳闻,低眉信手续续弹的小巧的琵琶在一些孩子的眼中是那么的新鲜,只有那繁重的古筝或可以在某个晚会上占据一个小小的角落,美轮美奂的琴身和艳丽高挑的琴师反而却使琴声湮没无闻了。巴乌,埙,笙,阮,这些字眼陌生的仿佛不属于我们的国度,谁又知它们竟然都是乐器哪?
我们是不是该哭泣哪?为那些渐行渐远的曾经温暖过我们祖辈的身心灵魂的古老的乐器的离开,为它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自觉的遗忘在我们的世界尘封在某个角落。一杆翠竹用生命镌刻成的笛箫确实抵不过西洋乐器的华美精致音区广阔,但是那些曲调和旋律却慰藉了我们先人多少寂寞和欢欣的灵魂啊!在山之巅,海之角,无论是大漠还是都市,丝竹管弦曾占据过我们先人生活多么重要的部分!一曲折柳曲,几回断人肠,夜色中的笛音幻化成了多么美丽的诗句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游子的乡思,羁客的无奈不知会被这曲子引出多少清泪。虎丘的盛会早已不在,琴里挑文君的千古佳话也不复有后来人,高山流水知音难遇,二泉映月冷月孤魂。
当我们的后代整日忙着学习考试的时候谁又敢奢望他们再腾出少的可怜的休息时间来玩弄一下看起来是最便宜最普通最无用的民族乐器?即便是有,那也是可怜的天下父母替他们想到的通过一条艺考的捷径从而登上名校高校的天堂。一代代的老人故去,又带走了几多叹息。纯粹的名族的东西失去的又何止是笛声?简单的洋快餐,舶来的异国文明,几种文化在我的心中撞击,有时候我都找不到看不清我自己。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哪里才是我们灵魂最后的归宿?谁还有永远的敬畏,谁还守着不变的誓言?当城市的霓虹亮起,空气中到处飘荡着KTV里传来的歌声之时,我的心总是隐隐做痛,生命中正有什么在随着时间悄然离去,流逝在远方,悄然无痕。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