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关于月光下的文章

2019-04-09 22:05 来源:散文网

  
  篇一:月光下的闪亮
  六十年代初,一个夏季的夜晚。群星闪烁,明镜般的满月喜滋滋地俯视着广袤的成都平原。成都火车南站的钢轨,静静地躺在月光下,就像两条银色的平行线,由东向西朝着昆明的方向延伸而去。
  小军: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乌黑的头发下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这是已故母亲留给他的最好礼物。他刚做完作业,一边往外走一边对外婆说:“婆婆!我的作业做完了,我到幸哥哥那儿去耍一会儿哈!”,外婆回答:“早点儿回来睡觉哦!”,小军应一声:“我晓得!”就冲出了家们。
  小军向左边穿过院坝,刚走过单位食堂的墙角,就看见前面十多米的地面上有什么东西在月光下闪着亮光。他好奇地跑过去弯腰一看:原来是一摊保温瓶的玻璃碎片。小军想:可能是谁去锅炉房打开水,一不小心把保温瓶掉地上了吧。
  那个年代的夏季里,成都市郊及“乡坝头”(农村)的小孩儿(特别是小男孩儿)都有打“光脚板”的习惯,小军也不例外,他小心地绕过玻璃碎片向前走去。刚走了几步,他突然站住了,心想:不行!万一“逮猫儿”(捉迷藏)的小朋友从这儿慌里慌张地跑过,把“光脚板”划伤了咋个办?想到这儿,他赶紧跑回家,急急忙忙拿来扫把、撮箕、借着月光,细心地把地上的玻璃碎片扫进撮箕。可说是片甲不留,然后才放心地拎着扫把、端着撮箕往回走。
  回到家,他放下扫把、拿起铁铲、端起撮箕来到了他家楼房后面的菜地边。他用铁铲吃力地掘了十多分钟,累得满头大汗,终于掘了个六、七十公分深的小土坑。然后,他把玻璃碎片倒了进去,就像黛玉葬花般把玻璃碎片“埋葬”了。他站起来,高举双手舒心地伸了一下腰,再弯腰拿起撮箕、铁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看来,他今晚得洗个澡,不能到幸哥哥那儿去耍了。
  至今,那些闪亮的玻璃碎片还深埋在泥土里,就像电脑硬盘一样,记忆着一颗永世不灭的闪亮童心!
  
  篇二:月光下的包谷林
  今夜月色如水,而月色下的包谷林就仿佛是一片波光荡漾的大湖。
  三伏天还未过完,立秋的节气又来了,这正应了三伏带秋那句老话。今年夏季雨水太多,乡村土地上那些庄稼,便疯了似的往上直窜。最是村前那片数百亩大的包谷林,个儿齐刷刷的,一棵棵包谷杆粗如儿臂,挤挤挨挨的密不透风。包谷才扬花授粉不久,包谷棒子也方挂上一绺绺粉红的胡须,空气里便弥漫起一片清嫩的甜香。
  夜露潮上来,就像刚刚下了场小雨一样,那包谷宽宽长长的叶子上,便湿淋淋的,每一片叶子上都挂着一串串露珠,经月色一照,便千点万点的闪亮。一只野兔跑过去,便仿佛扑进了一片湖水,就听得一片露水从包谷叶上落下,又掉到黄豆叶上,再跌落于泥土的“啪啪”滴答声。
  夜是越来越静了,一轮圆月也高高的挂上了乡村那棵最大的古槐。此时大河边的稻田里,蛙声突然喧哗起来,真个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十里蛙声一片呀!随着蛙声的震荡,那微波不惊的包谷林里,所有的植物动物和虫豸们都开始骚动起来,兴奋起来。
  伸耳细听,那一棵棵包谷杆的底部,也就是接近泥土的部分,便响起一串细碎的、窃窃私语般的哧哧声。是植物们在窃笑吗?不!那是包谷底部气根钻出植物内部的声音,是生长的声音。它完全有别于包谷杆“叭叭”的拔节声。
  接下来,餐风饮露的蟋蟀们便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吟唱起来。蚯蚓在泥土里憋闷得太久,夜凉如水,它们便也一个个的钻出泥土,贼头探脑的向外张望,且发出了一片细长的“吱吱、吱吱”声。而喜食植物的昆虫们,便也紧锣密鼓吞食起黄豆叶和豆角叶儿来,且排出了一粒粒颗粒般大小的绿色粪便。一只赖蛤蟆就愤怒了,它缓慢的从一片豆角叶中爬出,伸出带钩子一样的长舌,咯吧一卷,一只害虫进了它的大嘴;又一伸舌头,咯叭一声,另一只菜虫就成了它的晚餐。(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田鼠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白天蜷缩在洞里养精蓄锐,深夜就倾巢而出糟蹋庄稼。多鲜嫩的豆角和豇豆呀,吃吧,小妹妹,长大了你就嫁给我!多甜多香的嫩玉米呀,放开肚皮啃吧,小兄弟,谁说咱们鼠辈不能体壮如牛?
  蛇是肉食动物,它早早的便感知了那几个窃贼的行踪。但它是文雅的,并不猴急。它绅士似的蜿蜒而来,悄没声息的便潜伏到了鼠辈们的身下,脖子一伸,大嘴一张,一只硕鼠便进了它的肚腹。而此时,那些鼠辈们还正在兴高彩烈,呼朋唤友地进行着它们的大餐呢,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条长蛇却正把它们的兄弟姐妹当成了人间美味,它们所庆贺盗窃成功的豆角玉米,则成了它们最后的晚餐。
  夏末初秋的包谷林,有月色朗照着,无疑是美好的,安宁的。但夜行人所看到的只是它的表面,是浅层次的。就像你只看到一片月色荡漾的湖面,而看不到湖面下隐藏的鱼鳖海怪一样。而包谷林正是如此,你只看到一片包谷梢,在夜风中轻轻晃动,却不知包谷林里正在上演着一幕幕大戏。因此,当你在月夜一个人静静的深入包谷林,一个人静静的倾听包谷林发出的天籁之音,你就会发现,原来月色下的包谷林,简直就是一部赵忠祥主持的《动物世界》,简直就是一曲多声部合成的《田园交响乐》。
  走进月色下的庄稼地吧,你会听到土地、庄稼甚至湖水的天籁,你会深切地感受到乡村、土地所给予你的一种人生底气。
  
  篇三:月光下的秋

  一轮明月挂在高空,泻下如练的光,大地披上了素淡的外衣,那灵清的神韵怕是笔楮难穷。月如盘,光如水,心是一叶轻舟。今夜,多少文人甘心情愿,多少游子入了牢笼。思绪纷飞,一处清辉一处情,恰今夜月比昨夜明,更人比月瘦。
  月亮展着丰满的脸,顺着月的思路走一走,着一纶茧缕,踏一叶轻舟,思一段往事,赏一路佳景。纵便是无与人诉说,留一段文字,绸缪于素箴浓墨。
  古人对月思愁,多应月圆佳节“长是人千里”,或是感慨“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我赏秋月实属无心,所以不会有太多伤感。
  赏秋月应看月下花。金秋时节,繁华已尽,便去看看傲霜的秋菊。秋菊夜放,香满路旁,趁月光明,去听听她的声音,也免得菊太寂寞。收一滴菊上露,亮晶晶的,不知是它要告诉人们什么。霜露中的菊代表的是坚强吗?看它在秋风中张袂艳舞,也算不负人们对他的赞美了!
  春去秋来,花谢花开。人生本如此。
  秋来赏菊,冬来看梅,保持好的心态,可待下一个繁花似锦的春了。
  赏秋月应往月下竹林。有人说竹如松,我觉得它比松更潇洒更挺拔。走进林立的竹林,看它在秋风里的那份淡定,便令人肃然起敬。月光如漏,洒下点点温情,翠竹如兵,占成道道风景。迷人!穿梭月下林间,听竹节有声。明月竹林照,此间应有人。人把竹比君子,正是欣赏它“宁碎身不可无节”,更赞美它对生命的诠释。
  赏秋月可去月下池塘。享受那份唯美的恬静。秋风细细,无蝉声噪耳。红香菡萏虽已褪去铅华,却仍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淡淡地,不腻人。明月静卧水的中央,月下人如在鉴中,欣赏一幅画,感受苦海人生卸下包袱的那份安宁。
  身后的稻田成畦,水路交通,处处反着月光。若有柔柔的轻风飘起,便起了波浪,月光下泛着轻黄。波浪成韵,捎来阵阵禾香。有无眠的塘蛙深沉的一声,就打破了静穆的长空。作为稻田守护者,它知道秋风不吹,稻穗不黄。秋月不明,它的美梦不醒。敬仰秋天里的五谷之田,敬仰它载满秋实的沉甸。它还告诉人们收获总在辛苦付出之后。
  有人说,人一生要活很多次。正像春去秋来,花谢花开。收获一段人生的秋,经历秋霜的洗礼,是人生必走的一段旅程。
  秋是无情的,又是有情的。在你的心里曾经种什么种子,就结什么果实。
  若是洒下的是草籽,收获的定是荒芜。
  
  篇四:月光下的仰望
  夕阳慢慢地沉了下去,月光笼罩着的那满地银华,打开了瞌睡人的眼睛。鸟儿收敛了飞翔的翅膀,屋檐下飘扬着余散的炊烟,远处渔歌渺渺,穿过那晚风吹拂着的江面,我仿佛看到了夕阳影下的归舟···天地间蓦地沉静下来,那直奔向前的江流仿佛按了回车键,都倒了回去,变成剪影,缩进我们的心头。原来,那是穿过了千年时空的游子,伴着月色归来了···
  春潮壮阔,滟滟随波。明月初升,花林似霰。在那月潮涌过的江面,空荡的岸边,我无声的伫立,沉潜的往事如江潮般绕过春天的绿草向我涌来···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少年时,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风华意气,带着不灭的豪情,对着恒久奔流的江河发出自己自信的呐喊: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回音犹在,在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里,大唐刚揭开了它最繁花似锦的篇章。魏晋以来一直被奉为神祗的“贵族门阀制”被打破,普通民众通过科举昂首阔步的踏上高层,感觉如今的清新欢快,我仿佛忘记了曾经让我如此厌弃的奢华艳丽。这时候,月色投射的余影是这样的星目俊朗,月回斑斓里的放歌久久未了···我知道这是我少年时的诗歌,纵是小葱拌豆腐般清淡,却是足够悠久的让人回味···
  时光不断踩着均匀的步伐前进着,却不知道到底能去哪里。“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渐升,直上高空,空中没了别的颜色。月光乍泄在那一滩花林中,和着茫茫的江面,如梦如幻间竟给人一种无所依靠的孤独感。月华依旧似水般笼在我的身上,却无端的让我生出了几丝的伤感。过了那略显急躁的少年时,中年的我仿佛更显得清冷,沉寂。不管外面是如何的美景,我再也不看,就像那原本就是由我而生。这种褪去天地间惟余莽莽的存在,随着那缠绕的丝线,融进了白沙看不见,江天无纤尘的景色中,自得安逸···如今的再回味,也显得情之深切,犹是惘然···
  慢慢的,清寂的中年在江水日复一日的流淌中慢慢老去,再回首,竟已是白发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执手一看,少了当初凉薄的清冷,我仍旧笔直的身影在书本与生活的侵润下多了几分沉潜之意。就像一个低着头对大自然深深敬畏的思考者。那种夹杂着自己人生短暂的伤感与对宇宙关怀的温馨的回忆,现在想起来,也显得特殊。其实是记得前人的诗的,人生若朝露,何不趁着光阴及时行乐一番呢。可是实在不愿浪费自己背离佳人独自奋斗的人生,难道那些时日的相望不相闻的惆怅,如今却要弃若敝履吗?我不愿也不能,因为纵使我个人的生命短暂着,人类还在不断的繁衍啊!那便是不绝的希望。在那个哀而不伤的年代里,我的颓废忧郁也显得青春快乐起来。因为我有着对生命努力的追求,对宇宙执着的探索啊。
  如今再望望四周,一切依然是那番旧模样。可月到中空,却迟迟不落,看着它的执着,我曾经那些如烟云般消散了的忧与愁又笼住了我的心头。犹如那丁香打了的结。想起,你在竭石,我为潇湘的距离遥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游子在外,思妇于闺,那遥远的距离此时连成了一根长长的线。好像那卷不去,拂还来的不是月光,而是绵延的思念。其实你是否知道,当你诚心祈祷月光能代替自己伴我远行时,我也在悄悄的许愿能如那鸿雁、鱼龙常伴你的左右。“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般妄想,一直等到水儿将尽,月儿倾斜,还不曾断。我笑言自己这是被宇宙侵润过的伟大的爱情,在春江花月夜的映衬下也能长存。可是如今立于月下,再相思,那清风拂过的时候,带走的都是数不尽的怅然。月落时,我们共同摇情,是那满江的春树。
  其实这就是月下的箫鼓,阵阵绝响,那气息间的流动,时时回落着,沉淀于我们的脑海里,融化成了多情的诗篇。如今仰观宇宙天地,静思却已忘言,其中真意有谁能辨?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2021-02-06

  • 人生七期

    人生七期

    16世纪,英国的大诗翁莎士比亚,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诗,把人生由婴儿到暮年,分为七期,描写得极其逼真。大意是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