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守住的文章
2019-04-09 22:04 来源:散文网
篇一:守住心中的那份平淡
快到午饭时间了,我赶紧将做好的饭菜端上桌。两盘香气四溢的芸豆炒肉,一盘清淡的海蜇拌黄瓜,一盘我自个煮的五香毛豆,一碟切好的榨菜丝,还有半锅清热解暑的绿豆汤。午餐并不算丰盛,但饭后老公还是由衷地说,“还是在家里吃的好,比在外面吃大餐强多了。”而一向挑剔的女儿也说,“妈,撑死了。”“真是没出息。”我笑着回敬。知道自己并不是个欲望很强的人,所以一直安然的守着这份平淡。一家人和和美美平平安安的生活,于我,便是最幸福的时光。
有次和女儿聊起来,女儿说她最喜欢傍晚时分,在落日的余光中,静静地坐在阳台看书。而我,却喜欢在静谧的清晨,懒懒的半躺在床上,捧一本喜欢的书,任时光从指间悄悄的溜走。累了,便掩卷沉思;抑或放一支悠扬的曲,让自己沉浸在曼妙的音乐中。也喜欢在晚饭后,漫步在宁静的校园,任风轻云淡,月朗星稀;任时光悠悠,思绪翩翩。或在乡间小道上,赏明月别枝惊鹊,听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最向往的还是辛弃疾描写的那幅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平静安逸而又其乐融融。
柏拉图说:岁月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青春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年轻隐隐的伤感,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并不多。所以无论何时何地,都无须在意别人的评说,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无需看别人的眼色,只需走自己的路;无须有过多的抱怨,那样会使自己的心会更累。毛主席的话说得好,“牢骚太盛防肠断。”即使全世界都不认可你,你自己一定要认可你自己。正如司马迁所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苦自苦如此?”
然而,当今社会的繁杂与浮华,让许多人难寻这份洒脱。但只要你守住心中那份平淡,拥有一颗平静而又淡然的心,你便能拥有一片湛蓝的天空,一方悠闲的心灵乐土;守住心中的那份平淡,就如同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宁静和温馨时刻点缀着你的生活;守住心中的那份平淡,你便不会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那份哀伤;守住心中的那份平淡,你便会有“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的豪放;守住心中的那份平淡,你便会有“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的那份豪壮。
篇二:守住文学的净土
高尔基曾说过:“文学是人学”,对于此观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同的文学爱好者有不同的见解,我只想谈谈自己对文学的感悟。
远至诗经,近至现当代文学。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之中,惊涛拍岸,卷起浪花千万朵,最终沉淀下来的才是经典,在这其中有很多的弄潮儿都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然而最终能千古流芳,恩泽后代的皆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摒脚,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这些千古流芳的文学著作的作者都是用生命完成毕生心血,成就千秋大作。用司马迁的一句话说就是,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是因为恨私心不表于世也。
上述的这些千古流芳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者都是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把毕生心血奉献给文学事业,因为文学是神圣的,是崇高的,是一方净土。
之所以说文学史神圣的,那是因为真正的文学爱好者都会用一颗朝圣的心写作,他们所写的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发自内心的言语,都是作者心灵的外在反映,是一种自我诠释的过程。
有人说文学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我很赞成。学问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像张孝评老师讲的那样,文学是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但同时文学也是作者心灵的自白。
笔者认为,大凡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出自于有高尚情操的作者。只有作者的境界到达一定高度时才会写出相应高度的作品,就像画家作画一样,挥笔之前都会“胸有成竹”,好的文学作品问世之前都已经在作者心中形成了丘壑。
谈到文学作品的高度我想起几句话。有人说,人生有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主题都是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这与作品的作者的个人修为是有很大关系,即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有关。
很多人都会在一生之中迷醉于第二种功利境界,其作品大都以迎合世俗审美,或者说是为当朝统治者服务的文学,他们的作品可以轰动一时,作者也是名噪一时,但是却经历不住历史长河的洗礼,很快会被淹没,消失在文化长河之中。
这种境界的作品大都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写出一些俗人俗言,要么就是才子佳人月下幽会,要么就是公子王孙窃玉偷香,要么就是君王微服私访闹出一些荒唐事,要么就是粉阁鸳帐里的春梦无眠之类,此类作品不胜枚举,但是这些作品在当时的确可以轰动一时,却未必可以作为经典影响后人,未必可以千古流芳。
此种作品的作者抱着一颗功利之心的境界,所以说这类作品都是媚俗文学,目的不纯,动机不纯,而作品又是作者内心的独白,所以经不起一点历史的洗礼,在朝代的轮回变迁之中被淹没。(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在中国的历史中,朝代变迁很快,但是并没有因为朝代的变迁而影响经典文学著作的流传后世,相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沉淀,最终留下的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都是一座座高峰。
如果说中国文坛上是一座座伟人矗立的高峰,远古时代的高峰不胜枚举,现当代的也是百花齐放,其中我最欣赏的莫过于鲁迅。
如果说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那么我觉得鲁迅是中国文坛近现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文学的人。清朝晚期的污浊之气弥漫了太多的文学笔杆,而鲁迅就用自己的笔杆刺醒了很多伸长脖子的看客。
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都带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但是他是真正地刺醒了国人,挑出许多藏在国人身上的劣根性,真是因为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揭露劣根性,才唤醒了看客,中国人才得以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来,开始寻找探索自己的路,开始自立自强,才获得了民族解放,不至于沦为亡国奴。
纵观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一颗的心,他用自己的笔写出对生活的真实看法,并影响着许多人认清自己,以免沦为东亚病夫。
文学是纯洁的,而不是媚俗的。鲁迅先生怀着一颗至美至善的心,用生命书写心灵文字,他的作品巍然矗立在中国文坛上,将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如论其秘诀,我想莫过于他守住了文学的净土,守住了心中的净土。
文学是寂寞的,人常说伟大的作家都是寂寞的,因为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的作家杯物欲充斥着,在茫茫人海之中迷失了自我,找不到归去的航向。
很多色情暴力之类的文学作品突然之间冲击着文学圈子,很多人的价值取向被严重扭曲,写出一系列的媚俗文学。对此,我只能勉强地称呼其为文字,而不是文学,因为他们玷污了文学,玷污了文学这方净土。
不论世界怎样变化,我始终认为应该是一方净土,是虔诚文学爱好者的栖息地,他们在那方净土上各展才华,抒写对生命的礼赞。
有人说,人生会经历三种境界。即“看山是山,看山非山,看山是山”我想这其中的精义大家都应该明白,真正的经典都是作家心灵的产物,其作品也会随着个人思想认识的变化而变化,繁华落尽见真纯,永恒的经典都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
如果说一个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但我认为文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座永恒的灯塔,那就是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
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这是我写给自己的座右铭,现在送给大家共勉,坚守伟大的心灵才会写出伟大的作品,守住文学的净土,因为她是社会的良心。
篇三:守住“中国地”
《中国地》里的中国人,活出了中国人的骨气、勇气与硬气。“赵老嘎”的一声怒吼“中国地”,喊出了中国人亘古不变的尊严。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壮哉,硬汉“老嘎”!
《中国地》讲述的是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长达14年的时间里,以赵老嘎为代表的东北人民浴血奋战,最后赶走了小日本的故事。《中国地》张扬的是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民族精神,一种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这种“老嘎”精神,我们必须传承。
从古至今,大国崛起,都是依靠外部资源,或者靠武力掠夺,或者靠技术赚取。小日本强战东三省,说到底就是掠夺资源,大量的煤炭被拉走就是事实;如今,美国全世界打来打去,为什么?也是抢夺资源。但是,有侵略必有反侵略。中国人不都是“陈庆生”,中国有无数个“赵老嘎”。他们“卧孤村”而“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们“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一腔热血”“化碧涛”。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是文天祥的后代。有奋斗就会有牺牲,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毛泽东也说:“为人民的利益而死,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为法西斯效命而死,他的死比鸿毛还要轻。”司马迁不怕死,毛泽东不怕死,他们都重于泰山。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存在,无数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舍身取义;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存在,中华民族才能挺直腰杆屹立在世界东方。
然而,历史上不乏的现象是统治者媚外,出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去博取个人的私利,或者是上层阶级盗窃国家的财富并将其转移到国外。这些民族的败类,贪生怕死,卖国求荣,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如今,我们的国民,也许是在太平盛世安逸得太久了的缘故,不少人贪图享乐,自私自利,只知索取,不愿付出,怕困难,怕吃苦,怕挑战,怕牺牲,怕这怕那,趋利避害,有奶便是娘,没有是非观念,缺乏民族气节。
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可谓罄竹难书,是整个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记忆和痛感,是国殇更是国耻。但是有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竟然为侵略者树碑,真是民族的奇耻大辱。如今,面对东西南北的新的强盗,中国人不能一味忍让。新中国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的稳定局面,是几场自卫反击作战的结果。狼是被我们中国人打走的。
醒醒吧,中国人!我们不能低级到只知贪图安逸和肉体享受的动物级别。我们不能为了钱出卖我们的资源,那些资源是八国联军早已觊觎的东西,我们不能拱手让给或送给别人;否则,正如鲁迅所言,将来,我们的子孙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来吃。我们不能没有尊严地活着!今天的时代绝对不能没有“赵老嘎”!我们必须知道,旧中国,在世界面前低了一百多年的头,新中国之所以昂着头,那是因为“赵老嘎”走在我们的前头!我们应该拥有崇高的目标和一往无前的勇敢的“老嘎”精神,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敢于打破封锁围堵,主动出击,捍卫主权,捍卫领土完整,守住“中国地”,为万世开太平,为子孙创造一个强汉盛唐式的新中国!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