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关于乡村的文章

2019-04-09 22:04 来源:散文网

  
  篇一:七月,在乡村
  难得,他走在乡村的石子路上。
  看着四周重重叠叠的山,闻着路边轻轻透着的新鲜的青草的气息,听着树上叽叽喳喳的叫一声,他就像是回到了很久未曾回到过的心中的那片遥远的净土,他很是惬意。他踩在柔软合脚的小草上,顺便这里采了一朵花,那里折了一根枝,闻了闻,嗯,好香,然后扔掉。好久,不,从没有这样的舒适过,他想。
  他注视着远处的山峰,三面是危崖绝壁,小路蜿蜒到山后通上去。山顶有一座寺庙,远远看去,绚丽的陽光下,那山峰甚是巍峨壮丽,庙堂又如此富丽堂皇,好一副气势宏大的架势,一种敬畏之心从他心底油然而生。真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我要登上去,他想。他满怀着激动的开始攀登崎岖的小路,他哼着小曲,想像着登顶之后的景象,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登顶之后那便是浩然之景了。青松绿柏,阡芷陌芼;禽鸟扑翅,走兽奔跑,云蔽烈日,水流林间,上下天光,尽收眼底。想着想着,他不禁咯咯地笑出了声来。而当他终于爬上了山顶,满以为“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到了,可他却惶恐了,他从心底惶恐了。
  这个城市里长大的惶恐了。这个曾经天不怕地不怕的;这个曾经成绩好得连老师都啧啧称叹的孩子;这个曾经为了操起铁棍的孩子;这个曾经虐一待小猫、虐一待小狗、杀鸽子、捏蚂蚁毫不留情的孩子,就在此刻,竟然惶恐了。他抬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尽是层层叠叠的山,满眼着入的尽是一望无际的墨绿。他看不见山的那边是什么,他不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他也不知道在这样的“四面楚歌”中,自己会变成什么样,自己会做出什么,他更不知道在这以后的路上大自然给他安排了什么,大自然给他安排这些空间是为了什么?在七月炎热的陽光下,他冒着冷汗,他的眼中透出从未有过的茫然的眼神,他在发一抖,他的心中害怕无比。他害怕,他害怕这个令他惶恐的世界会吃了他。
  天上飘过洁白无比的云,身旁的草木透着纯粹的墨绿。这些纯粹的颜色*也令他惶恐。城市中的颜色*是透着污七八糟的杂质的颜色,从不会如此的无瑕,无暇得让他惶恐无比。
  乡村,他想,这真是一个令人向往无比却又心怀惶恐的地方。
  同伴们看出他眼中的迷茫,都纷纷地关心询问。可他该怎么和他们说呢?他该和他们说些什么?他该用什么语气和他们说?悲哀,抑或恐慌?他们之中,除了历来什么都怕的人,就是毫无敬畏之心的人,他们不理解他,他们不会理解他,永远不会!他该如何解释?解释,解释。解释永远是多余的,懂你的人,你不解释他也明白;不懂你的人,你怎么解释他也不会明白。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懂得他的心思。他只能一个人,他只能对自己说,他只能独咽无穷无尽的青葱加上无穷无尽的恐慌的孤独;不,也许他还可以问问令他恐慌的大自然。也许大自然会告诉他,他想。
  他离开同伴,一个人躺倒草地上,静静地想。
  阵阵草香扑鼻而来,他拼命叹吸青草的滋味,他太喜欢青草的滋味了。盛夏的青草依旧是如许的清凉。让他浑浑噩噩的脑袋开始清醒。
  这便是自然,先让我尝尝鲜,有了阵阵欣喜,再将我一掌打下地狱,说你太敬酒不吃吃罚酒了,最后又将我领上天堂,摸一摸伤口,说你明白就好,他想。于是他欢呼起舞,他不再惶恐,他不再茫然。善待自然,对,就是它,就是这个词,他忍不住喊出声来。他想起自己的恐慌,他想起一路上呻一吟的花草树木,他更想起那小猫,那小狗,那鸽子,那蚂蚁,以及一切他残害的生灵的心中的恐慌。他一口吸一入过云的罪恶,吐出一口善良的芬芳。
  你对它做了什么,它就会照单全还给你,他想。
  
  篇二:最美的音乐在乡村
  有人说,动听而极富艺术气质的音乐在乡村。在这里,你能发现音乐原始、素朴的美。
  乡村路上,时不时总能看见三五几个人吹着唢呐,背着锣鼓,带着磬钹,走在四乡八镇的田埂土坡,最终来到农家院坝,开始他们的演奏。他们,就是乡村乐师,在我们农村,俗称“吹鼓手”。(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乡村乐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并没有受过专门的音乐训练,他们的演奏曲目,多为根据乡村生活自编自创的乐曲,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叫“原生态”。而出生高贵的五线谱等名词对他们来说,是个遥远而又陌生的概念。他们说,这样的蝌蚪文既不好记,看的时候还容易出错。他们只专注于父兄或师傅亲手相传的乐谱,或由那世代流传已经铮光发亮的牛皮纸记载,或口口相授。一旦从嘴里哼出来,便深深记入耳朵,铭刻在脑海,在以后的演奏中便应用自如了。
  相对于专业的乐手来说,乡村乐师只是个业余的职业。平时,他们也下地种田,只有当邻近村庄的乡邻家里有了红白喜事,他们才盛装登场,成为吸引人们耳膜的重要角色。当他们到来,吹奏声,就打破了方圆数里鸡鸣犬吠之外的宁静,原本静悄悄的农家庭院,顿时喧闹起来。
  乡村乐师会用不同的曲调,或悠扬喜悦,或低沉幽怨,告诉你这家主人是娶亲祝寿还是有亲人驾鹤西去。过去的千百年来,乡里人家娶妻嫁女,总要请上几个乐师,把欢快的情绪送给村寨里的乡亲,大家在喜庆的氛围里把酒欢笑,一醉方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结婚贺寿这样的好事,除实在偏远交通不便利之处外,很多人家都到城里请专业的乐队来演唱,乡村乐师们能出场的就剩下白事了。
  白事是极其讲究程序的。一场葬礼的过程,往往持续两三天。在每一个不同的环节,乡村乐师们需要使用不同的乐器和曲调,或吹或击,颂扬逝者的功绩,展示生者对逝者的哀吊之情,其凄怨之声,让在场的人禁不住黯然泪下。这样的场景,在出葬当天尤为突出。
  一般出葬都以清晨居多,蒙蒙的的天色,本身就让人心情郁结。纸幡飘飘,冥币散落,哀怨乐曲拉长的声音翻过山梁沟壑,声声入耳。送葬的亲友被勾起了伤心的魂儿,哭泣呼天怆地,令人寸寸揪心。其实,这正是乡村乐师的成功之处,唯有这样,丧者生前无法体会的尊严才会得以很好的体现。
  在这种葬礼的过程中,夜晚尤其是冬天的寒夜,为了驱寒醒神,乡村乐师们大多会喝上一点酒。在冬夜,酒是用老姜加黄糖熬制,一口下去,又甜又辣,让人浑身暖和起来,睡意寒意顿消,唢呐声,磬鼓声立马又开始或沙哑或悠长起来。
  办完红白喜事的各项流程,乡村乐师也卸下了几天来的辛劳,和主人家的亲友一起团坐一起,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主人也会及时将应付的礼数交给承头的乐师。吃完酒饭,乡村乐师也该走了,他们的背影匆匆翻过几座山梁,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或许,他们是回家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或许,又有乡邻邀请他们的乐声再次出现。
  在乡村,这些民间的音乐工作者就这样有滋有味地让平静的生活时不时泛起一点涟漪,又复归宁静。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日子才不会一味的单调,民俗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2021-02-06

  • 人生七期

    人生七期

    16世纪,英国的大诗翁莎士比亚,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诗,把人生由婴儿到暮年,分为七期,描写得极其逼真。大意是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