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关于天台的文章

2019-04-09 22:04 来源:散文网

  
  篇一:天台
  很久没有到三楼的天台了。
  从一开门,仿佛是聚集了夏天的炽热和冬天的凛冽,飘出一点尘埃,慢慢地覆盖整个黑夜。
  大概是三楼的树不比二楼花园里的树长得绿,长出花来,却比二楼的树更屹立、更扎实,更有一种英雄气概。已经快五个月没有上三楼去料理它们了,也从没有给予它们一滴水,一点呵护,就任它们自生自灭,独自在风吹雨打里生存。树身,依然地绿,根边草,仍然青葱,只是没有桂花香,玫瑰瓣和石榴果。对于它们而言,即使没有鸟鸣,即使没有肥沃的泥土,只要依然有蔚蓝的天,往来的车鸣,有风、有雨、有阳光,就会满足。
  三楼的天台,朴实必定无需华丽,简单的砖瓦,几块方正的玻璃,静静地依靠在小木架上。几年的积水已风干,一个个浑浊、搅不清的沙尘与灰烬的水印分散在玻璃上不同的地方,或许是岁月的沧桑印迹把它们装饰得可怜楚楚,让人们去注意它们。可这么多年的不闻不问,它们也没有呀语一声,默默地,一动不动地停留在原本属于它们应该停留的地方,等待青睐,等待年华的逝去,等待真正能够利用它们之时。
  挨在墙边的一堆红砖瓦,童稚时,把沾湿的布条和积木放在堆成一个砖架子,待到我不理不睬的几年过去后,待到我终于发现它们的存在时,我实在很诧异:在砖外的布条已经僵硬了,堆积的灰尘已吞噬了整块布条,而在布条后的积木,虽说是褪色了,却毫无损耗,不离不弃地在布条后面支持着布条,给一直保护它的布条一个温暖的依靠,春夏秋冬逝去又返来多少次数,远方的天空下了多少场雪,又冒出了几束阳光?
  无人理睬,无人嘘寒问暖,无人给予一滴水,一点呵护的天台,孕育的是生命,酝酿的是坚强,回味的是岁月,萌生的是顽强。
  昨天晚上与妈妈到天台去清洁,就决定了为这么多天台的长居者们彻底洗去掩埋沧桑,掩埋辛酸,掩埋寂寞的尘土,为它们制造一个完
  美的新开始。我在天台,在两盏亮着的长灯管,踮起脚尖,俯视眼下,俯视星空下的脊脊小屋与车来车往,原来世界那么大,原来世界是如此热闹,原来这个有着四十六亿沧桑年华的世界,依然在周转,依然不闻不问地为世界上的任何东西工作着。三楼上的世界,天台上的世界,用决眦的心去观望眼前的一切,放大一切,更能看到不同的另一方面。
  久不久到一次三楼的天台,原来是那么多的收获。现在,我已经用着决眦的心态去看待天台,看待天台所有不起眼的东西。
  
  篇二:挑山工与天台
  天台胜景传有神,伏首持行心坚定。
  旅路行人汗淋淋,挑夫荷担身不停。
  清风绿树炎夏情,暗送清凉抚安宁。
  山巅自是风景处,愿付多情与夫行。
  睡意未醒,导游已如约而至,准备带我等共赴天台。兴许是被“九华胜景在天台”的梦幻优美“蛊惑”了,心中竟漾动着少有的兴奋。乘车在蜿蜒盘旋的山道中穿行,司机师傅娴熟的车技始终无法抵挡两侧林木原始魅力的诱惑,我们一个个像摇篮中的婴儿在左摇右晃的熟悉旋律中,逐渐地安静了下来。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侧目张望,有的默然不语。也许有人是晕车了,但我更相信有人被陶醉了,你不自觉地便被他身上那股浑然之气感染了。(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车在离天台近半程的地方停了下来,有一段路程转交给双脚去跋涉了。这种必经的切身体验让人回想起百岁宫旁俯视的一个场景:一位身着道袍的中年妇女,背着一个黄色的香袋,三步一叩,诚恳而坚定地前行。据说在很多佛教圣地,有此种相比真诚的举动者不乏其人。然尘世浩淼如烟,多少身外的俗物蒙蔽了我们最初的心智,又有多少人如斯坚守初始的净土呢?我扪心自问,惭愧难掩于表,且继续在山光水间消遣最后的情志吧。
  上天台之路,绿林夹道,石阶接连斜上,其侧铁链条条含情相牵,游人成批或闲散地自意玩赏,时有清风悠送鸣鸟婉转清音,行途中乐此不彼的淋漓大汗尽付偶尔的谈笑风生了。朋友,可千万别错过捕捉漫不经心的际遇的良机哦。
  天台就是天台,有古来登仙台一脉相传之道,只有通过那“非人间”的“中天世界”,在那地藏洞最后浸染,方可登极大化飞升之境。或因迟缓,未能赶上同游的脚步,我在通往天台的最后一个关卡前,暂时停驻。一个身着白T恤蓝短裤的挑山工坐在地藏洞大门的台阶上,身子向前微倾,两脚成倒八字形敞开,专注地拨点数着红绿的钞票。他右嘴角微微上扬,似乎是在和那造型略翘的鞋尖相对应;让人无法直视到的双眸俨然保留了地藏洞净化之气,尽管钞票频被拨动,定睛之态依然,两道月牙似的睑裂幽幽地散发着迷离的暧昧。身后的木杵和扁担被两条灰色绿色的绳子紧密捆绑在一起,贴靠在地藏洞门前的狮身上;那石狮仪态威猛慑人,张开的狮口中那犀利的牙齿,让人不寒而栗。
  撇开其中或有的风水玄机,这摆设确实深合此境。此处地藏洞又称中天世界,这佛门中所谓人死后天地之间的驿站,便是灵魂归属的最后一张过滤网。依常理而论,若非让肉身经历层层分辨洗净,又怎能任其轻入中天世界的终极平台呢?其设计之缜密也似乎有其合理的所在。想及此,那挑山工目不转睛点钞的形态又于脑海中翻腾出一些念想。灵魂高屋和现实土地的楚河汉界,是否也与时俱进,在俗尘尽然的喧嚣纷扰之中,定性了世人如蚁附膻的升沉标准呢?面对这样的思索,我是迷惘的,不然那心为何总是躁动不已?幸有沿途中挑山工们负重而发“嗨哟”号子和山鸟鸣啾的自然之音,宛若天籁绝美,稍定我心性。
  收心,恭身而过地藏洞,疾行数十步,便至天台。镏金的“天台”二字仰视可见,视野下群山匍匐,绿野连绵,一派旷然之景;及此高端,铅华自去,诚心加以修养,自有其深层境界,也难怪名川大山几尽有高道逸仙的圣迹影传。于此,九华山应门之上“九华圣境”之蕴意更切实可触了。
  同游相邀合影,光影之象又岂可比此境幽深广阔?不如尽踏天台,四处放情。于是,几人循天台旁侧之山脊而行,时而取景立定静观,自得其志;时而妄笑山风中,随心所向;好不快哉!
  游意正酣游景未尽时,导游来电急催,让我等务必12点前赶至缆道站台。有同游依旅游地图提议,自天台对面狮子峰而下,多览山光,经未见之景,几人欣然前往。下天台之路,同游尽皆谨小慎微,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此前闲游的舒适轻松也不翼而飞了。
  上狮子峰之路,石块粗劣陈设,杂草交错,羊肠小道隐隐可见。逢一石径,五六米的身段却约有90度的坡形,凭着人类本能的四肢攀爬,终上一小平台。平台之点,正对天台全景,难怪同游们纷纷举镜。同游中的一老者对取景多了一份艺术灵敏,指点我们给天台空荡的天空添补一簇杉树飘逸的绿色。一幅天台高远静伫穹隆、杉树枝叶扶疏交相依存,白描细写手法得体相卫的风景画,徐然而成。啊!只是多了那么一些点缀,天台的风韵便另有一番风情了。思忖那点缀,不正也是一种别致的人生吗?许多人穷其一生,在不断的细小舍弃之中,总想构筑一个大方位的生活全景,以所谓大局长远意识冷落那些可能是精彩的生命之光,为何不尝试去珍重那些不可再的灵慧呢?
  远望天台,殿堂静穆,其畔绿意油然附于群峰,群峰耸立而争向其址,天台之巍然,溢于言表。可我一点也不想品读它巍巍的高度,那肃穆的无声更谙我怀。天台虽广大高明,却依然致力于精微,安定一个平凡适宜的位置,这种谦卑的写照,难道不是值得一个人毕生去追求的吗?
  终因时间仓促和山路生熟,我们原途而返,九华山之行便尽于此。回想一路行来,总有一个印象,要抵达山顶最美丽风景,总须经历一段漫长的行进之路。但细想这漫漫长路是意味深长的,若没有这其中的求索和洗涤,又怎能以匹配自然的清净身心登临那胜景呢?去天台之路的晃曳大概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想必,人生之路也是如此吧。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2021-02-06

  • 人生七期

    人生七期

    16世纪,英国的大诗翁莎士比亚,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诗,把人生由婴儿到暮年,分为七期,描写得极其逼真。大意是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