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遥远的文章
2019-04-09 22:04 来源:散文网
篇一:并不遥远
你的影子,时常萦绕在我i心间。
尽管在前方,你并不为我透出笑意,尽管现在,你只是静静的,看不出视线的焦点。但向你投出这不期回报的信赖,我就满足了。只要在那倦怠中,抬起头来,能看到你的影子,得到一个微笑,我就会重新埋首,投入心的跋涉。
在你的沉寂中,我也会保持自己的静默,心中不存无谓的苛求,只将希望维系,这目光上心灵的承诺,沿心中的轨迹,执着地作着柔韧的艰行。
在你离开的黄昏,一切都呈出淡然,透过窗子,那寂静的校园里,灰茫茫的暮色在渗透着视野。在这充满朝气的地方,我努力搜寻白天里的忙碌,从中捕捉你依稀的影子。有你的影子,我所付出的变得沉实。
当周围一切归于宁静,我会静下心来,享受这短暂的安逸,用一种期冀的心情,细细品味着对你的思念,在暮色里更加清晰。对于自己的执着,不觉间丢却了许多的牵强。
我知道,你已经离我而去,我应经忽略了那时光的艰涩,若行尸走肉般,如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然而,我一直坚信心中那美好的意念,把无限渴望,深深藏于心间。默默体味着忍耐,期待着那一个,无法忘却的将于你相会的一点。
归途,道路转折之处,灯火格外辉煌。
我会记住今夜,在将来的日子,就像这夜色里,我还在想那蓝蓝天上的浮云,好像,离我并不遥远……
篇二:梦想并不遥远
儿时我常常站在平坦的原野上极目四方。
东边是一条南北方向的公路,偶尔通过的汽车把我的思绪带向未来。盼望有一天自己能坐在汽车上感受一下现代化的速度,梦想自己能成为一名汽车驾驶员,像临村的那位汽车驾驶员一样,三夏大忙期间把汽车开回家乡,为生产队运送小麦。十六岁那年,我进入了县城高中上学,有一个星期,我从每周三元的生活费中省吃俭用节约了五毛钱,圆了我坐汽车的梦。那时候县城还没有客车,公路也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站在奔驰的卡车上,感觉就像荡秋千一样。步行需要三个小时的路程,坐汽车仅用了三十分钟。下车时虽然满身尘土恶心发呕,却感慨万分。二十一岁那年,由于工作需要,我被单位送到汽车驾驶学校,经过半年多的学习,胜利通过了考核,成了一名合格的汽车驾驶员。但这时候生产队已经开始使用联合收割机,不用汽车运送小麦了。(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南方是巍巍秦岭山。老年人讲,在南山里,有一个金棺材,用四条铁链子吊在山中间。平时人们看不见,只有在雨过天晴,没有雾气的凌晨才有可能看见那金光闪闪的棺材。出于好奇,我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眼是遥望南山,希望有一天能看见那金光闪闪的棺材。直到读了《三国演义》才明白,传说中的金棺材只不过是人们对一代儒将诸葛亮的怀念。三十六岁那年,我专程去了汉中勉县,瞻仰了诸葛亮塑像,参观了诸葛亮墓,游览了定军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
西方是茫茫关中平原。天像一口巨大的锅罩着地,我认为那里就是天的边缘,地的尽头。我自忖天的边缘,地的尽头有人吗?如果有人与我们一样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养鸡养狗,种菜种粮吗?我好想去天的边缘,地的尽头看看。
十八岁那年,我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六天六夜的汽车,来到了祖国西北边陲新疆阿尔泰红山嘴边防站。戈壁草原.雪山和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深深吸引着我,我在那里一呆就是二十八年。特别难忘的是边陲的冬天。我是寒冬腊月到达边陲的。那里真是冰天雪地,滴水成冰。一米厚的积雪让人瞠目。我出屋子必须皮帽子.皮大衣.皮手套.毛皮鞋包裹的严严实实,而那些维吾尔族姑娘竟然露着头,赤着手在雪地里干活。那些小八郎们在结冰的路上骑自行车比我在柏油马路上骑自行车还娴熟。慢慢的我也适应了高寒地区的生活,学会了滑雪.抓黄羊,套野马。虽然寒冷,却很有乐趣,也结识了许许多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的朋友。
每年六.七.八三个月是边陲最迷人的季节。这段时间,我们边防战士要例行一年一度的边境巡逻。任务是维护边界设施,保证边界安全。我们负责的边界线从东向西长达180公里。我们一班六个人,八匹马。六匹马驮人,两匹马驮物资。日行夜宿,要持续近三个月。午饭吃点方便食品,早饭和晚饭在牧民家中吃。晚上借宿在牧民帐篷里。我们同牧民一起喝奶茶,吃抓饭,顿顿有酒,天天吃肉,习惯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我们同牧民们举办篝火晚会,同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唱歌跳舞,同豪樉的蒙古族兄弟赛马摔跤。他们待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每次路过他们那里,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有时候我们还会与边界那边的蒙古国士兵相遇,虽然语言不通,各有警惕,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暴露无遗。我们有时跋涉在膝盖深的雪山上,有时漫步在清澈的溪流边,有时徜徉于鲜花中,有时置身于炎暑的沙漠里,巡逻一趟就像是经历了一年四季。我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边陲,也深深领略了他乡异域的风土人情。
如今,年近半百的我,常常遥望北方,我想游览大兴安岭,我想看看哈尔滨的雪雕。我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