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哑巴的文章

2019-04-09 22:04 来源:散文网

  
  篇一:哑巴
  天灰暗暗的,像是卷起的风暴,在空中,层层叠叠,盘旋而上。紧了紧上衣,但还是阻止不了那冷风无尽的侵袭。“哎呀,吓了我一跳。”一声闷雷,划破了断魂人的胆。片刻后哗哗的阵雨,洗刷着这片土地。在这熟悉的城市,不算陌生的街道,我却找不到一个能让我容身避雨的地方,索性让雨打在眼前,漫步前行,慢慢品尝手中咖啡的味道。在街道的转角,竖立着一个告牌,上面写着:“前方路段,正在施工。”牌子后面是分割开来的街道,一半是被高高护栏包围的路段,一半是人车混杂拥挤的行道。凭着记忆,在这段路的中间有一家小小的书店。
  风吹的刺痛,雨没有丝毫怜悯的情怀,依旧肆意的侵袭。我迈出书店的大门,站在这风暴中,品尝着那早已冷却的咖啡,开始漫无目的的打量着四周。
  街道的对面,书店的右前方,沉落着三四个商店的卷门,只有一个小孩站在那里,他平伸双手,合在一起,望着天空,上衣在雨中已经淋湿,他的身后没有光亮,让我分辨出衣裤是什么颜色,或许是深蓝,或许是黑色。一个小巷口沉寂在商品房的边上,黝黑深邃,望不到里面。在书店的右边不远处有家杂货店,里面透露出少许的光亮,除此之外,这条街被黑暗所笼罩着。望了一圈,那个男孩又重新回到我的眼帘,他依旧做着初始的动作,不同的是不时低头看了看双手。他的眸子很亮,映着周围散落的灯光依旧能射出它的光芒,记不得第几次低头后,他笑了,红红的脸蛋,两个深深地酒窝,不知为何我也随同一起轻轻笑了出来,只见他小心翼翼的把双手捧到嘴边,把头埋进了那小小手掌合成的玉碗。我呆住了,雨也打在了我头上,这时他身后的卷门打开了,开到一半,只见一男一女从中走了出来。
  映着昏暗的光芒,看出男的中年年纪,女的是个少妇,只听那男的说道:“你真不错,下次有时间我在你。”少妇媚笑道:“你早点来啊,我会等你的。”说完那男的已经走的很远了。小男孩歪着脑袋问道:“妈妈,他为什么打你屁股啊?”少妇失去了那原本的笑容,疲惫的道:“因为妈妈裙子脏了。”小男孩点了点头:“哦,原来这样啊。”然后他蹦蹦跳跳的跑到少妇的身后:“我来帮妈妈拍。”少妇拉住小男孩的手道:“不用了,干净了。”“妈妈,我想喝牛奶。”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撒娇道。这时一个男子走进了那间屋子,冲少妇点了点头。少妇随手丢给他一个硬币,背身向屋中走去,远远地传来一句:“自己去对面买瓶水吧。”小孩弯下腰,欢快地拾起地上的硬币,又抬起头对着屋中,渴望的喊道:“妈妈,我想回家!”接着伴随着卷门的下落,传来了一句:“再等会。”
  一句话,一道门,一阵沉默。
  雨下的更大了,落在地面上下起了阵阵雨雾,小男孩低着头,一步步向着杂货店走去,嘴里在说些什么,听不真切,我向前方不由的迈上了两步,小孩走到了道路的中间,他双手拿着硬币,回头望了望那扇门,说了句。
  突然,一个黑色的物体快速的冲过,“砰”,小孩飞了,在风暴中上升着,硬币落地了,在地面旋转着,“妈妈,我想回家!”伴随着孩子的落地,永久的隐逸在雨中了。我像个傻子,望着那飞驰的机车,和那沉寂的卷门,颤抖着。
  
  篇二:哑巴
  母亲的病情不稳定,增加了我去母亲家的次数。在我的悉心照料下,医院里下过几次病危通知书的母亲已多活了4个年头,这得益于现在医学信息的普及,更得益于母亲那颗慈善宽容的心肠……我坐下来给母亲配药,为了让母亲吃药方便,我把药物分红白两色瓶子盛着,早上吃红色的,晚上吃白色的,这对于母亲来说是挺容易的。母亲身患多种疾病,为了减轻她身体的负担,我尽量把药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服用,对于她老人家,做儿女的别无他求,只愿上天多给些日子,让我们的母子感情多几次交流的机会,也让我从母亲那沧桑岁月中积淀出来的话语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
  突然,庭院中出现了一个缓慢移动的身影,渐渐靠近堂屋的门口。我正纳罕,母亲笑着说:“哑巴来了”
  哑巴是一个被人不知从哪里贩卖来的媳妇,天生的一副不协调的脸庞,嫁给了一个比她大20多岁的丑陋的男人,因此颇受村里人的冷落。但母亲的慈祥吸引了她,所以也就成了母亲家的常客。
  哑巴虽然不会说话,但很灵通,能从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揣摩出我们的意图。母亲热情地招呼她屋里坐,她迟疑地瞅了我一眼,便老实地坐下了。母亲高声地告诉她我的身份,她立时眼里有了光芒,定定地瞅我,我也善意地招呼她坐,并拿出一把瓜子招待她,她坚辞了,但随后,便自然多了,脸上充满了笑意。(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从此,哑巴便认识了我。我每次到母亲家,她都会立刻兴奋起来,朝母亲比划着。渐渐地,在我给母亲配药的过程中,她专注地观察着,一次我不慎将一粒药丸掉到地上,她立即探身拾起来,交给了我。我向她表示感谢,她摆了摆手,啊啊地笑着,将那满腔的自豪,用狡黠的目光流露了出来,我笑了,母亲也笑了。蓦地,我一阵悸动,觉得人世间的善良无处不在怒放着光辉,给这世界增添了温暖,母亲窄小的草舍,竞也不冷清了。
  生活是忙碌的,人们从各行各业的劳作中延续着生命,但在这闲暇的角落,那一腔善念却似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每当我在工作中受到冷遇的时候,每当我从“聪明人”的戏谑中感到不公的时候,每当我的私欲膨胀跃跃欲试的时候,哑巴的形象便会闪烁,让我急流勇退,从此便坦然了许多,人世间的聒噪也很难影响到我了。每当和母亲聊起人生的时候,多病的母亲总是叮嘱我别去羡慕别人的一切,只要自己有个好的身体,别的不重要。
  是啊,人生在世,命运多舛,我们无暇去思索,只知道奋力前行,但心中若没有一份满足,何时才会是尽头呢?
  哑巴像是人世间最小的一朵花,虽然不耀眼夺目,但也点缀了整个世界!
  
  篇三:哑巴渡
  杭埠河自大别山中流出,一路绕山穿峡奔腾咆哮而来。在流到白马荡与千人桥之间,河面宽阔,河流湍急。河的北岸是绿树荫浓,水竹丛生的沙湾地带。这里,过去有一个渡口,叫哑巴渡。在我十二岁那年曾经从这个渡口,由一位年迈的艄公把我渡到河的南岸。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当时的情景:既然叫哑巴渡,那么,这位摆渡的老人一定是不会说话的哑巴。我自上船,就一直注视老人,想从他一脸的沧桑,一脸的祥和中寻找是否真的就不会说话。当时正值丰水季节,河水汹涌,老人用粗大的双手紧握长篙,沿船头东侧船舷将竹篙迅速插进水中,让竹篙深深地插入泥沙,再用肩膀顶着竹篙的梢头,弓着腰,一步一步向船尾推进,使船头压着风浪向对岸行驶。船快到对岸了,老人也没有开口说话,我认定他就是哑巴了。突然,老人开口说:“伢子,抓住船帮站稳,靠岸了。”老人用篙紧紧抵着船尾,让船头咬着河堤码头,好让我平稳地上岸。我在岸边久久注视着老人发呆,老人和蔼地对我笑笑,向我挥挥大手,又把船向对岸撑去。
  “艄公会说话,怎么叫哑巴渡?”我的心里一直揣着这个疑问。
  三十年后,我重到这里。哑巴渡的地名依然存在,河流上已经架起了水泥桥梁,已经不见当年的渡口,为我摆渡的艄公还在吗?我访问了当地的老人,才知道当年为我摆渡的老人二十多年前就过世了,老人孤身一人,死后是乡亲们为他安葬的,他的坟墓就在当年的渡口边,现在桥头的竹林里。我沿着指点的方向走进竹林,一个几乎与平地差不多的小土丘,——我想,这应该是老人的掩息之所了。我在土丘前久久地默默肃立。
  但,哑巴渡的来历仍然是个谜团。为此,我访问了当地的很多老人,才渐渐揭开这个谜团……
  根据口碑流传,大约一百年前,这里没有渡口,也不知是当地还是外来的一位聋哑人为了方便行人,开始在这里摆渡。哑巴摆渡,从未主动向过渡的人要过渡钱,行人有钱就向船舱边的竹篓里放一个铜板,没钱照样过渡。哑巴在河边竹林搭一个竹棚,一船一篙,年年岁岁,春夏秋冬,在风霜雨雪里守候着他的渡口。
  哑巴的渡船始终是干干净净的,桐油将船身油得光鲜明亮。从堤坝到渡头的路,靠船的土码头总是修得平平整整的。哑巴耳聋眼尖,为了方便夜晚过渡者,哑巴在对岸挂一个油灯,夜晚需要过渡者只要点亮油灯,不管是雨雪严寒,哑巴会很快把船撑到对岸。在这里过河的人,是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
  哑巴不仅船撑得平稳,人也心灵手巧,做事爽洁干练,闲暇的时候,哑巴就用河边的蒲草编织草鞋,用水竹编织竹篮竹篓。哑巴的草鞋编的既柔韧又柔软,穿在脚上既舒适又耐久。他的竹编,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工艺品。过往行人需要,有钱就看着给两个铜板,没钱也可以拿走。
  正因为哑巴的忠厚为人,哑巴渡的美名也逐渐传播开来,方圆百里的过往行人都知道杭埠河上有个哑巴渡。
  当年给我摆渡的那位老人,有说是哑巴在渡口捡来的弃儿,有人说是哑巴的亲生儿子。
  说是捡来的弃儿故事简单:当年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刚满月的孩子逃难至此,不久夫妻相继亡故,是哑巴一口汤一口水把这孩子养大的。哑巴死后,他就成了哑巴的传人。
  说是亲子,故事的情节带点传奇色彩: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在三河一战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6000多人,李续宾看大势已去,杀了自己的老婆,然后自刎。李续宾老婆的一个随身丫头在陈玉成追兵的一路追杀下逃到哑巴渡,是哑巴救了她。后来她看哑巴忠厚老实,人也精明能干,自己也无家可归,就和哑巴一起生活。再后来生这个孩子时难产过世了,给哑巴留下一个短暂凄美的爱情和一个爱情的结晶。
  哑巴一生的所有财产就是一只渡船,一竿竹篙,因为哑巴不识字,又不会说话,人们也无从知道他的名字和来历。但人们记住哑巴和他儿子这两代人一百年来支撑的这个渡口,为人们做下的许许多多善事、好事。哑巴和他的儿子虽然早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一直活在后人的心里,传扬在人们的口碑中。
  我在想,当时在这个地方拥有豪华的庄园,广袤的田产,活得比哑巴父子不知光鲜荣耀多少倍的那些有名有份的人,现在还有谁能记得他们呢?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2021-02-06

  • 人生七期

    人生七期

    16世纪,英国的大诗翁莎士比亚,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诗,把人生由婴儿到暮年,分为七期,描写得极其逼真。大意是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