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抒情散文 >

关于杂忆的文章

2019-04-09 22:04 来源:散文网

  
  篇一:杂忆
  赵河水淡淡的掠过小镇继续南行,两岸的垂柳在冷风中左右摇曳,垂钓者的遮阳伞像朵朵云彩绵延数千米,鳞次栉比的玉雕商店证明着这个小镇的繁华昌盛。一时风景如画,醉在画中,忘记了她昔日的模样。
  赵河的河水“可以濯我缨”。白日里,可以看到鱼虾自由自在的在水中嬉戏;日落时分,也可以看到“半江瑟瑟半江红”,从小这里就是我和伙伴们夏日里休闲的好去处,除了洗澡,还有捉鱼逮螃蟹。
  捉螃蟹就是沿着河岸边的洞,一个个的掏。胆子特别大,当时的我。只要有洞,手就伸进去。里边有时候是螃蟹。手慢慢伸进去,感觉是碰着螃蟹的小腿了,毫不犹豫的尽力分开手,一把扣在螃蟹的硬壳上,这样,它想用钳子夹人也无能无力。运气不好的时候,正好手指碰着螃蟹的大钳子上,还没有准备抓它,它的钳子就紧紧咬住人手。“哎哟,你他妈的还敢咬老子!”捉螃蟹的人一说话,岸上的人就问:“是不是里边有啊?”“有,咬死我了,”一边说话,一边用指头扯着螃蟹的腿,“嗖”的一声,把螃蟹扔到岸上,岸上的伙伴争先恐后的去抢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有时候还有别的东西躲在洞里。手伸进洞里的时候,“哇哇”的蛤蟆叫特别吓人,本来精神就集中,先碰到软软的东西,再听到意想不到的声音,你说吓人不?有天,我竟然掏到了别的东西。
  小学三年级的夏天。在河水里洗澡以后,衣服也不穿,站在水里,搜地雷似的挨个排查岸边的洞。我拨开洞两旁的水草,把手小心翼翼的伸进去,忽然竟是软的,潜意识的以为是蛤蟆就赶紧抽手,可是没有听到蛤蟆叫,脑子一热,里边莫非是黄鳝吗?来不及思索,手还没有抽出来就再次伸进去,张开五指使劲抓——竟然是细细的物体。我大声叫道:“妈的,都快来帮忙,我抓了跳黄鳝啊!”伙伴们都赶了过来,可是想帮忙也帮不上,只能在岸边或者水里干着急。
  本来洗澡的大坑都是黄泥巴,泥巴那么光,又是黄鳝,怎么能抓住呢?因为发洪水,沙子有些溢进洞里,正好手里边伸进洞里的时候粘上了少许沙子,这样增加了摩擦力,黄鳝半推半就的被我慢慢往外拉。与此同时,伙伴们开始找树枝和石头,慢慢把洞给撬起来。等我快把黄鳝拉出洞的时候,本来细小的黄鳝的容身之地已经被同伴们撬的差不多大了,然后就有其他的手也伸进洞里,抓头捉尾,把黄鳝捉拿归案。等把它掏出洞扔到岸上的时候,它的身上已经被我们掐捏的遍体鳞伤。现在想想,当时已经用的是吃奶劲吧。
  那个时候,自己应该十岁吧,二十年后,现在想起来对这唯一一次捉黄鳝的经历,仍然心有余悸,万一是蛇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好多东西都离自己远去了。人本性的一面慢慢都剔去,取而代之的是社会给人装饰的种种外衣。慢慢适应社会的过程,不也是社会改造自己的同步吗?可是,究竟哪些是自己要保留的本性或者性格,哪些是需要随着社会改变的或者优化的,我能分清吗?
  现在的我,胆子特别小。有的人可以碰,正好可以遇见他,如探囊取物,或者成为朋友;有的人碰了以后他用钳子夹你,夹的你生疼,他还不甘心;有的人像蛤蟆,他只顾自己叫,不管你需要的是不是他;有的人看着像黄鳝,其实他是蛇,你拿心,他付之一笑,你不用心,他给你穿小鞋;有的人看着像蛇,实则为黄鳝,表面上对你不冷不热,其实心里早已把你当做朋友。交往的空间越来越大,胆量却是越来越小。
  这句话能不能倒过来说呢——胆量越来越大,交往的空间越来越小?我给自己出了一道题目,日后慢慢的思考,让我走向心理的成熟。
  
  篇二:老宅杂忆

  一场雨后,信步走出家门。河堤上,运河里的水涨了,湍急着往下游赶。放眼可以触及的空间已经被城市的符号填充满了。一片寂。只有运河的水和儿时一样流动。环顾小时候那错落有致的小村已被几幢商住楼身生生撕裂。目光急切的寻找…一堵青砖墙旁依偎着半拉砖蓬,顶上的蒿草在这个梅雨季里显得特绿。一种情境中,是了,就是陪我度过十几年光景的老宅的一角。(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这是四户人家寄住在一起的大院落,应该是民国早期宅院。原先的房主不知何故没有住在这里,只是印象中会隔几年回来一次。老宅分为主屋和次屋。主屋有两径,次屋大大小小有七间。院子大门一处我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因为那里不是我们孩时玩的地盘。但是大门一进左拐那个中门给我一个磨灭不了的记忆。门口有两块下马石,长方形是麻栗石的,呈乳白色,中间刻有万字的变形图案。中门的门楼是砖雕的,有四层,两边角上是高高挑起的檐角。等我记事起,发现这些砖雕已经经历过了那场浩劫。隐约着上面雕满了吉祥图案,戏文里的故事,福禄寿,喜鹊登梅等等。虽说戏文里的人物没有了脸没有了手臂,少了座下的骏马,老寿星没有了额头,喜鹊再也找不到那梅花树干……现在细细想来那残留下来的美已经让我享用多年。母亲一直跟我说,这个中门是用糯米汁砌成的,很费功夫的。以前有一户王姓的大户人家特意摹下了我们这个院门的款式回去建造的。也就是这种天气,一场暴雨淋湿了麻雀的羽毛,它便栖在砖雕的缝里躲雨。雨稍小我便拿上晾衣杆往上捅。麻雀拼命的躲,啪的一声,掉下砖雕上的小东西。衣杆梢头咧开了嘴,麻雀扑愣愣的跑了,我会等到母亲的一顿责骂。这径院里住了三户人家。我们和另一家住客房一径,后面正房住的那户人家是和房东有亲戚关系的。
  我们和对门的人家处得很好。母亲叫我们兄弟俩称他们爷爷奶奶,虽然我们自己的爷爷奶奶就住在隔壁另一户人家,为了便于区分前面加了个大。一间宽敞的堂屋“隔开”了东西两家。我们两家都是一半墙壁一半板壁(木板)隔的。记得我们小时母亲对火管得很紧。天井的西南角是一小块天竺,每每快到春节了就有人到我们院里讨要,回去和几枝梅花插在花瓶里很是喜庆的。旁边是一棵刚冒过院墙的泡桐树。天井两侧各家养着鸡鸭围着栅栏。不懂事的我经常在院里疯跑,还提个小竹竿不时的敲打,搞的各家是鸡飞鸭跑引来一声声责骂。天井里是一色的青石板铺就的,要上两级台阶才能跨进堂屋。堂屋里铺的是萝地砖,四四方方的,很标准,时间的缘故,边角磨圆了。一到梅雨季节砖上就吐水像额头上沁出的汗。时间长了潮乎乎的,隔壁奶奶就说雨要下一段时间了,估计还有大雨,她还顺手指一下房子的柱础。不过我却喜欢下雨,越大越好。躺在临时支起的小竹床上,看着院里落下的线条,打在石板上起烟,冒起一个个圆泡泡,呈此起彼伏状。不时用手捂住耳朵,一捂一放欣赏着雨的声音。堂屋的尽头是一堵木屏风,没有什么纹饰就为隔开后面的正屋。我们称之为板壁,每次家家祭祖或者什么事都占用这块地方。天井和堂屋之间应该有木格门的,听老人说上面雕了好多图案。四旧时给破了,倒也好,敞亮了。就这么一个堂屋一个天井承载着我们儿时的欢乐。
  
  篇三:高三杂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在心里默默地为高考的孩子倒计时了。突然想到这个问题,我心头不由地一惊,我竟然一直惦记着那个我私底下曾经诅咒过无数次的高考。
  要说高考,还是得从高三说起。众所周知,高三的日子是“黑色”的。说黑色也许并不恰当,应该说是灰色的,每天都重复地做着相同的事情——吃饭、上课、睡觉。当然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着这些事情,估计也没有什么“黑色”“灰色”了。试想猪圈里的猪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吃饭睡觉么,人家的生活不照样有滋有味,体重不是依旧直线上升么?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是“人类”,是万物之灵,我们有其他动物无法比拟的思维。人类总是想着要如何冲破牢笼,解除束缚,而高三的日子正是无坚能摧的牢笼。一方面,高三的孩子幻想着“牢笼”外面多彩的世界,一方面不得不面对着现实的苍白,在这种矛盾心理下,他们给现在的生活色彩定调为灰色是可想而知的。
  乐观来讲,高三也是无数学子日日夜夜奋斗以便逃离苦海的日子。至于他们有没有逃离苦海,或者是堕入更深的苦海,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在我们一部分过来人眼里,高三也许是充实而美好的。他们觉得,天天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显然,我并不属于这部分人。
  现在想起来,高三似乎还是个很有秩序的集体。毕竟,像其他所有的组织一样,高三也有高三的“法律”。比如:增加考试次数;当其他年级放学了,我们还得在教室自习或者再多上一节课;各种娱乐活动都是禁止的。另外,班主任巡逻的次数有增无减,让那些蠢蠢欲动的“不法分子”只能在“地下”从事“不法活动”。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奉公守法的好公民,甘愿承担“上课不说笑,下课不打闹”的义务。我想高三的秩序应该就是建立在我们这一群“好公民”和那些奋斗者的基础上的吧。
  高三是个有目标的集体。以前书本上总是教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如今,高考就是我们伟大的目标。这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绝佳产物,完全推翻了中国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观点。为了达到高考胜利的远大目标,学校另立大楼,予与特殊关照。还有什么“百日动员大会”,领导们慷慨激昂地讲述时间的紧迫性和各种复习技巧等。而且,学校还在高三大楼下竖起倒计时牌,挂起各种励志标语。这些举措不仅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还触动的我们脆弱的心灵,犹如醍醐灌顶。学校的举动可谓“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此大多数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下决心一定要努力为高考而奋斗。可见,学校的所作所为确实效果不错。
  高考的实施形式是考试,所以我们复习阶段必定要进行考试的,老师美其名曰“检验自己”。我是经历过三天一小考,七天一大考的。我想这样高强度的考试是否有意义,机械地重复着做着同一件事情的确会增加熟练程度,但也容易产生焦虑和烦躁的情绪,说不定还更容易导致效率下降。我想这也是部分人学习成绩不得上升的重要原因吧。学校的月考是高三人民的节日,一到月考时间,早上可以晚些起床,睡眠对于高三学子来说简直相当于面包对于饥肠辘辘的人一样珍贵。从这一点来讲,月考似乎有其可取之处。每次月考完,高三楼下就以鲜艳的红色张贴出月考成绩优异的佼佼者,引起多少人驻足瞻仰。那感觉简直就像“封神榜”,榜上有名是何等的荣耀!又像是梁山上108将的排名石碑,上榜的都是天上的天罡地煞星。不同的是,学校的这张榜是每月换一次的,这个月你是玉麒麟,下个月说不定你又是鼓上蚤了。这或许也是一种激励学生上进的办法吧,让其中一些学生发挥“抄”常能力,以使自己的名字挤在孙山之前。
  末期,学校竟然人性化地每天减少了一节课,这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这一伟大的“减刑”行动赢得了广泛的称赞,于是乎歌功颂德之声响彻寰宇。学校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他们都很清楚过度的压力将导致高考不正常发挥率上升,因此,学校觉得这一举措势在必行。
  其实,高三不仅是莘莘学子实现所谓的“梦想”的地方,而且还为社会其他产业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高三学子整天埋头做题,各种试卷、辅导书堆积成山。学校作为一个大量购书的机构,促进了出版业和印刷业的繁荣昌盛,带动了造纸厂欣欣向荣地向前发展。难怪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植树绿化政策,万一树都砍光了,那还拿什么来造纸印试卷、考试复习呀?三年如一日的学生们,日日夜夜看书解题,近视率颇有直线上升的趋势,不得不说学校也为眼镜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几年拼死拼活地拉满的弦,仅在两天之内发射无影无踪,6月8号最后一门考完的时刻,简直迎来了全中国的狂欢,此时我想这一场景完全可以管窥新中国成立时全民的喜悦。此时此刻,束缚在我们头上金箍骤然消失,我们再也不怕什么紧箍咒了,所有与考试有关的东西统统去死吧!于是,人类已经阻止不了高三学生考后狂欢,所幸局外人都是明白人,对此也报以谅解的心态。
  当今社会,高考作为一个选拔人才的平台,它真正起到了选拔的作用吗?高考和古代科举又有何不同呢?我很愚笨,理解不透其中的奥秘。一位高招办人士曾经说过,高考是公平的,你有失误,人家也有。可关键问题是,高考作弊能否禁止,全国统招地域之分是否公平合理以及名不副实的素质教育何时落实。
  高考作弊屡禁——如果有禁止的话——不止,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抄到的就是自己的,不抄白不抄”,更有甚者,监考老师帮助学生作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事实——或许有待考证——都发生在我们县里,整个县的考风臭名昭著。我想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的话,高考公平从何说起。
  有人统计,2009年北京市有12。6万考生,山东有77。7万,其人数是北京考生的6倍,但清华北大两所大学给予山东的招生名额仅为北京的1/5,也就是说,北京考生考入清华北大的几率是山东考生的三十多倍。我不禁要问一句,这公平吗?划地域招生是否有必要,是否公平,单从这些数据老看,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政策上总是强调素质教育,可我还真没看到过素质教育。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小学一二年级时以“优、良、及格、不及格”来评定成绩外,其他时候,分数永远是学生的命根。而且,像那些高考中考不考的科目一概是不要求上的,这是赤裸裸的应试教育,还口口声声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这都是由高考模式决定的,我想高考制度要是不取消,或者是不改变,素质教育永远只是空谈,只会是成为不公平加分的借口。
  恍惚间一年过去了,如今离高考只剩不到两周时间了,该来的终究是要来的。物极必反,高考既然来了,就让它来得更猛烈些吧。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人生的乐趣

    人生的乐趣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

    2021-02-06

  • 人生七期

    人生七期

    16世纪,英国的大诗翁莎士比亚,有一篇千古不朽的名诗,把人生由婴儿到暮年,分为七期,描写得极其逼真。大意是说:咿咿唔唔在奶娘手上抱的是婴儿;满脸红光,牵着书包儿,不愿上学的是学童;强...

    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