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典散文 > 记事散文 >

皮影

2019-01-18 13:34 来源:散文网


  篇一:皮影戏,你看过吗
  皮影戏,你的记忆里是否有过?凡是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记忆里,都曾经有过皮影戏带来的乐趣。我也不例外。
  只记得有谁家娶媳妇或者葬老人的那天晚上,就可能会有皮影表演。那时,一到晚上,孩子们早早的端着自家的板凳,一行行高高低低的排列着,有说有笑,只等戏开始。
  其实,我并不是真正喜欢看皮影戏,只是为了那份难得的热闹。戏中有着我那时无法理解的剧情,还有皮影制作人及表演人的心血。也许,在文化物质贫乏的年代,除了皮影,大家再也找不出来几样可以解决文化饥渴的东西来宣泄自己。
  记得那时的皮影戏,是一种用驴皮或者牛皮做成的人物,在灯光的照射下,表演者用线挑着来表演民间的故事。通常搭建一个戏台,表演者在白色幕布后面,操纵。并配有打击乐器和弦乐。
  等到表演开始的时候,台下已是热闹非凡,人头攒动。有些孩子没有占到前面的位置,只好坐在父亲的肩头,津津有味的看热闹。没有看懂内容,却只见旁边卖糖葫芦的人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们喜欢的只是这种气氛。你看,台下妇女们在灯下也不忘自己手中的活儿,似乎有着做不完的针线活。只有蹲在地上的几个老头津津有味的咀嚼着台上那忙碌的表演,也许,只有他们才懂得皮影戏里面融进的那份民间艺人们的思想。
  每次戏演完,爷爷回到家,都会很兴奋的告诉我们那里面的故事有多棒。只有父亲这个长子才能听得懂其中的一味来,而孩子们都会笑着说难看死了。可下一次再有皮影戏,我们却从不落下。
  时隔二十多年的今天,我再也没有看到过皮影戏。如今,皮影戏早已成为国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在剧社里专门上演,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所以也不去看了。
  翻阅资料,想了解一下皮影戏的知识,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子们拿着布娃娃玩,影子倒影在地上,栩栩如生。于是,他用锦帛做成李夫人的样子,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在白色帐幔后面表演给武帝看,武帝龙颜大悦。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激起了我对久远的皮影戏的兴趣。
  一日,带上女儿路过皮影戏的剧社,走了进去,形形色色的皮影人物吸引了我,比起小时候,如今的人物更加色彩绚丽,种类也多,故事更加动人。女儿问我这是什么?我告诉她这是皮影,妈妈小时候看过。她不解的问,这有什么好看的?有《喜洋洋与灰太狼》好看吗?我笑了,她理解不了这种历史遗留的文化产物。
  2010年上海世博会陕西展馆,展出的除了秦兵马俑,安塞腰鼓……还有就是皮影。让世界人们也了解了这种曾经在贫瘠土壤上温暖一时的文化形式,这些乡村的百姓们靠着它在劳动一天后如何抒发内心的情怀。
  如今,这个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国家的保护,想要看皮影戏不再那么麻烦了,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机,让人们走出了闭塞,也让皮影戏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皮影戏,你看过吗?那是我们曾经的温暖。别忘了,去看看吧!
  
  篇二:家乡的皮影
  村前大槐树下的大广场上,八根木橼,一架大马车,四张芦席,一方白丝布,围成了一个像电视机形状的戏台子。这是我记忆中的家乡皮影小舞台。(散文网  www.sanwen.org.cn)
  天还未完全黑下来,四乡八社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或扛着板凳,或抬着木板或提着马杈子,一溜一串地云集到大槐树下来观看皮影。
  皮影,是关中民间广泛流行的傀儡戏之一,因采用灯光将用牛皮雕刻的戏剧人物,映照在幕布上演出而得名。它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过刮。磨。刻。染。熨。缀等二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刀法洗炼,线条流畅,透明亮丽,栩栩如生,是关中一代流传很久的剧种。
  不一会儿,大槐树下,诺大的广场上万头攒动,人声鼎沸。广场周围卖小吃的摊点上亮起了马灯,“气死风”,和纸糊的小红灯笼。灯下有卖瓜子花生的,有卖炒粉的,有卖梨膏糖的,还有吹糖人的,卖茶水醪糟的……。供看戏人享用。
  天,已经完全黑了,戏台内挂起了大油灯,把幕布映照的雪白透亮。但戏却迟迟不得开演,孩子们不耐烦了,人群开始骚动,有的打起呼哨,有的鼓起了倒掌。但戏班子并不着急,他们在戏台内抽烟,喝茶,有的闭目养神,有的调试胡琴……
  又过了好长时间,幕布上才摆上了牛皮桌椅,上面坐了一个戏人儿。这时,久等无奈的人们鼓起了掌,但那人物只动了一下又静在那儿不动了。这时,孩子们有的钻在戏台下面窥探动静,有的悄悄拔开芦席的缝隙向里面观看,催促着戏班子赶快开演。
  戏终于开演了。先是锣鼓打起了开场。一般本戏开演前是打台戏,不是“快活林”。“孙猴盗扇”就是“关大刀破曹营”……。听那鼓点敲的铿锵而又热烈,那皮影儿个个英武刚健,手中或拿剑戟或持刀枪,或骑马或乘车,在空中飞来飞去,对打撕杀异常激烈,一会儿人喊马嘶,一会儿金戈齐鸣,痛快淋沥,台下暴起阵阵掌声。打台戏一毕,本戏开场。本戏一般为文戏,人们最爱看的是“金碗钗”“白玉钿”“玉堂春”“劈山救母”“秦血梅吊孝”等。那关中东府特有的碗碗腔,曲调优美,弦索委婉,缠绵动听。再加上曲折动人的戏剧情节,使那些带瓜皮帽的,扎旱烟锅的,顶帕帕的男女戏迷们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我们这些孩子们,最不安分,不仅爱站在台前看,还爱钻进台下,看那皮影儿到底是用什么刻制而成,那么精巧生动逼真。看那戏班子,老艺人又如何把那剪纸一样的牛皮人儿在幕布上挑拨的那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记得家乡有一位叫旦旦娃的皮影老艺人,双手挑线,生,旦,净,丑无所不能。他唱腔圆润、动听,夜间可传十里之遥,是当地群众最仰慕的民间艺人。这天晚上由他台前主挑。我们看见那老人端坐在台子正中,聚精汇神,异常认真,说,唱,念做一丝不苟。你看他一会儿双枪对打,一忽儿纵马飞奔,一忽儿跺脚呐喊助威,文武场面配合非常紧奏,十个指头拨弄灵活,整台戏被他一人耍闹得异常红火,我们往往看得如痴如迷。有几个胆大的小伙伴便悄悄的溜进了台内,偷偷窥视。他们的头不是被打鼓的猛击一锤,就是手被艺人的脚无意间踩的生疼,不是一口痰落进了头发,就是一颗烟头掉进了脖颈,常烧得我等不是打滚就是跺脚,每当这时,我们便统统被台主扇屁股,拧耳朵轰下台。但我们并不甘心,想方设法向台内再度靠拢,一位叫二狗的悄悄溜到一位瞎眼艺人的身边]旁,用带勾的铁丝,勾走了一个黑脸包公的头。我们如获至宝,立即跑出场外,争着仔细摸那牛皮的质量,研究这皮影的刀法,羡慕艺人精巧绝妙的手艺。正在得意之时,忽然,台上台下出现了一阵混乱,全场鼓起了倒掌,打起了呼哨,原来包公要出场了,却不见了头,翻箱倒柜也找不见,无奈台主出来向观众道歉,这出戏只好停演,并决定另换新戏。这下观众炸了锅,有的漫骂,有的叫倒好。看见此状我们全傻了眼,没想到就偷走一个包公头竟闹出这么大的乱子,有的主张快跑,有的催促二狗赶快把包公头送还。二狗却迟迟不敢,我们鬼祟的行为,终于被一位长着花白胡须的老戏迷发现了,他急忙从背后走过来,拧住二狗子的耳朵,硬逼着他把包公头送到台主手中,才平息了这场难堪的风波,戏才继续演了下去。我们都觉得既丢人又后悔,但却又迟迟不愿离开这戏场子。
  戏唱的热闹又红火,观众个个看得痴迷而又投入,但直到戏散,我们几个却一句也没有听进耳朵里去……
  
  篇三:童年的皮影梦
  可有这样的经历,那时你还穿着开裆裤,每当有锣锣鼓鼓响动时,总扯着爷爷的手,去村里那个热闹的小广场上看皮影戏。爷爷弓着个腰,并带上那张又黑又旧的马扎凳,迈着慢悠悠的步子陪你去看皮影戏。铡美案、穆桂英传奇,一个个经典的历史故事重现在那一盏灯泡加几尺白布的屏幕上,看得实在过瘾。
  我从小喜欢凑热闹,哪热闹往哪跑,而对于一场精彩刺激的皮影戏,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依然记得,皮影戏开场首先要在戏幕前点香煨桑,然后,要进行隆重的“撒桃儿”仪式,所谓“撒桃儿”,就是将一些糖果、甜枣、自家蒸的小馒头等抛向空中,然后由在座的观众去抢,抢到,就说明今后生活幸福,家中一切吉祥。同时,皮影匠们还要吹唢呐,敲锣鼓,为现场增添气氛。
  每当看到这些镜头,我内心便激动的不得了,不知道这是出于自己好凑热闹的缘故,还是自己本身就喜欢那种既庄重又神秘,且类似于某种古老祭祀仪式的文化。
  “撒桃儿”仪式结束后,皮影匠们就开始了真正的皮影戏表演。一个巨大的木头匣子是匠人们表演皮影的戏台,匣子正面是由大块白布做成的皮影幕,影幕上方悬吊一盏灯泡;左右及后方是木头墙壁,墙壁上绘画了各种神仙的精美图案;匠人们头顶是露天。表演时,皮影匠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场面十分热闹。再看台下的乡亲们,各个捂着下巴看的正欢。
  也就是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童年时代的我幻想自己长大以后也能成为一名皮影匠,跟台上的匠人们一样,钻进那个很有意思的木头匣子,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耍皮影,看着乡亲们热情高涨的观看皮影戏,是荣耀,也是内心的一种极大满足。
  也正因为自己的皮影梦,那时每次看完皮影戏回家后,我都会要求小叔给我做“纸盒皮影”。小叔是个能人,心灵手巧,他能把废弃的纸烟盒子雕刻成皮影模样,还仔细的用针线缝上皮影角色的胳膊、大腿,并用竹枝固定,使得“纸盒皮影”和真正的皮影一样灵活,听人使唤。小叔的“纸盒皮影”制作完成后无论是色彩、形状还是大小,都能与真皮影想媲美。有时,小叔还会兴致勃勃的对我唱上几句半生不熟的戏词,我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后来才慢慢觉得,那时侯年轻的小叔其实也跟我一样有个皮影梦,要不,他怎么能把废弃的纸盒子搞成“皮影”。
  离我家住处不远有一个皮影匠,我经常去他家玩,看到他们家院子里摞起的那几大箱皮影,我时常有种想偷偷从箱子里拿出几个皮影玩玩的冲动,但每次都害怕大人们的责骂,所以只好收回这个念头。慢慢的,村里很少再表演皮影戏,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后来听有人说,可能是由于皮影被皮影匠们低价卖给了别人的缘故。没有了皮影,自然也就没有了皮影戏。
  起初听到皮影被贱卖的消息后,我真的有些气愤,虽然那时只有十一、二岁,但总觉得皮影匠们的这种做法不靠谱。光从表面上理解,没有了皮影,村里就少了一些热闹;低价出售,先人们流传下来的皮影就吃了大亏。但是没办法,皮影的命运终究还是掌握在皮影匠人们的手中。
  皮影被卖了,皮影戏基本上就从村子里消失了,而那些曾经在皮影戏台上又说又唱,又敲又打的皮影匠人们也该种田的种田,该打工的打工,逐渐忘却了这门影响村里好几代人的技艺。我童年的皮影梦模模糊糊,也就是在这种搞不清名堂、摸不准门道的情况下破灭了。现在看来,当初的皮影梦破的确实有点憋屈。
  查了一下,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发源于中国陕西,极盛于清代的河北。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元代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迷恋了多少国外戏迷,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国影灯”。
  而目前,皮影戏现状却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就要失传。并且,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得皮影戏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庆幸的是,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河北省唐山市申报的“皮影戏(唐山皮影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列为的还有其他地区);2008年,北京市宣武区申报的“皮影戏(北京皮影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列为的还有其他地区)。
  让我有点高兴的是,家乡的“河湟皮影戏”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以我来看,“濒临灭绝”的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许能暂时或长久的保护这一老祖先们留下来的古老文化,但它终究减少了靠自己自然成长、壮大的可能性。皮影戏失去了“原味”,每个国人必将为之感到痛惜。
  我童年的皮影梦如今已经不再了,但衷心祝愿身为后人的我们能够保护好这件先辈们留下来的千古“遗物”,为其的传承、发扬多做努力和贡献!
  
  篇四:放学回家做皮影
  我对皮影的爱好自然是受家乡皮影戏的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农忙前后,各个宅基都会请皮影班子演出。我们这些楼偷头(小孩)是哪里有戏就往哪里去。记得还是在上三年级时,在看过一次皮影戏后,我和伙伴们突然陷入了对皮影的狂热爱好之中了。
  我本来就欢喜画图,这回有事做了。放学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皮影。我把皮影头像一个个描绘在白纸上,勾好墨线,涂上彩色,当作宝贝一样藏着。随着皮影头像的增多,我对皮影人物的熟悉程度也增加了,知道哪个是忠臣,哪个是奸贼,哪个是元帅,那个不长胡子、样子有点娘娘腔的头像呢,是仙人。有了漂亮的头像,必定会激起大家一起做皮影的热情。当然是先做皮影头,难度也在皮影头。一切都是自己动手,全部土办法,没有牛皮羊皮,就用白纸做。我们在画好的头像上一一上好颜色,大红大紫,非常鲜艳,然后在正反面覆上白纸。白纸不透明,看不清头像怎么办?我们自有办法,在上面涂上菜油,覆一层白纸,就涂一次菜油,大概要贴四五层。等干了后,里面的人像、色彩就看得出来了,再把它剪下来,皮影头像就做好了。也有更好的办法,把涂上色彩的头像贴在最外面,看起来会更清楚。这都是小伙伴们一起想出的窍门。
  皮影身体做起来就方便了。我们用硬板纸画好轮廓,剪成三段,再用线连起来,配上手臂,武将还要给他配上一把武器,如长矛、大刀等,缝上操纵用的细竹竿,再把头像插上去,一个完整的皮影就做好了。我们做的皮影不仅在老宅上玩,还带到学校里玩,这给当年没有多少活动器具的学校带去了新鲜和活力。我们太喜欢皮影了,老师讲课时,也会手痒得忍不住在下面偷着玩。被老师发现了,当然是没收。这没有关系,家里皮影多着呢,就是没收光了,最多放学后再做一个。有皮影的日子多开心啊,就是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男生经常是拿着皮影,手舞足蹈,嘴里不停地喊着“呀呀呸”,边走边杀向女生的头上。那段时间的皮影,留给我的记忆是快乐和美好的,土得不能再土的自制皮影里,充满农村孩子的天真和童趣,各自做的皮影还成了互相之间自我吹嘘的资本。在当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做的皮影最多,也最漂亮。原因不是别的,因为我画的图在老宅上是最好的。
  皮影留给我的记忆不全是美好的。我清楚地记得,到四年级时,我已画好了几十个皮影头像,还把它们装订成册,连同自家做的那些硬板纸皮影,都当作宝贝一样珍藏着。不想等我从部队复员回来,我的那些宝贝,早就被狂呼革命口号的造反派、红卫兵们,以革命的名义,当作“四旧”一把火烧光了。当然,被烧光的不只是我的皮影宝贝,这把火也不是单为着我的皮影烧的。“文革”的开端在文化领域里打开突破口,是有其更重要的目标。我把自己的皮影称作宝贝,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孩自做的手工艺品,“文革”对这些都不能容忍,更不用说对真正的皮影了。邻村一个皮影老艺人,他的宝贝才多呢,整箱整箱地,也在这把大火中烧得一干二净。皮影没有了,但皮影的遭遇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一场浩劫铸成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是今天的善良人们不能轻易忘记的。
  家乡的皮影现在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以保护了。我的一个朋友还被确定为传人,一年到头忙着演出和宣传,这是好事。现在人们的娱乐活动日趋多元,皮影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已不复存在,想要恢复到当年的辉煌肯定也不可能了。但把它当作一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继承,反映出的事实是,毕竟时代进步了,只是现在学生放学后做皮影的时间早已被剥夺光了。在这一点上,可不可以说是时代的退步呢?每当回忆起皮影戏时,这样的疑惑常会在我心头升起。
本文由散文网用户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 把时间花在心灵上

    把时间花在心灵上

    朋友带我去看一位收藏家的收藏,据说他收藏的都是顶级的东西,随便拿一件来都是价逾千万。 我们穿过一条条的巷子,来到一家不起眼的公寓前面,我心中正自纳闷,顶级的古董怎么会收藏在这种地方...

    2021-02-19

  • 风中跌倒不为风

    风中跌倒不为风

    路过乡间一座三合院,看见一个孩子正在放声大哭,妈妈心疼地在旁边安慰。 妈妈一手慈爱地搂着孩子,一手用力地拍打地板,对孩子说: 哎呀!都是这个土脚不平,害宝贝仔仆倒,妈妈替你拍土脚,哎...

    2021-02-19